中鐵五局機械化公司1982年,在湖南省衡陽市和平鄉連綿山巒成了中鐵單位的“根據地”,建筑處、電務處、機筑處等好幾家中鐵單位在此安居樂業。
在這片區域的最高處矗立著一座水塔,它不僅承擔著為中鐵單位所有人員供應日常用水的重任,這座水塔無疑成為了中鐵單位標志性建筑,見證著那段充滿奮斗與希望的歲月。
在水塔下方推平的一大遍平地是三隊的車間(修理間)、停車場。邊沿處有一間油毛氈搭成的職工宿舍,冬冷夏悶,住著兩位伯伯。其中一位吳伯伯,四川人,好客大方、和藹可親;另一位是北方大叔,禿頂、肚子圓圓的,說話總把“痛”說成“疼”,聽著格外親切。吳伯伯有個“怪本事”-織毛衣。父母親時常帶我去串門,總能看到吳伯伯坐他們門前的梧桐樹下織毛衣,竹芊在手里繞出細密的圈,線團在腿上滾來滾去,毛線在陽光下閃著光,織出的衣衣跟女同志織的一般無二。
我家在另一邊的下坡處,這是一排紅磚毛坯房,住著六戶職工。我家分了兩間房,我和哥哥一間,父母一間。不遠處就是發電房,父親就在發電房上班。一臺大型發電機像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噠噠噠”地從清晨吼到深夜十二點,供著全隊的用電任務,機頭用來發電的水卻能給我們一家提供了熱水使用,就是有股機油味。
門前,父親挖了一個簡易的池塘,養了些魚兒,我們會去割青草來喂食,時不時能見到魚露出頭來,在悶熱天里,魚兒一群群的露出腦袋哈著氣,像在跟我們打招呼;院里還養了些雞,父母親用竹片編了個小竹屋作為小雞們的房間,搭了雞窩。雖離開了農村老家,父母親仍保持著勤勞致富的生活習慣,倒也增添了不少樂趣。
那時的機三隊像個五臟俱全的小社團。托兒所、醫務室、公安室、理發室、冰柜冷凍室、電視房、公共浴室等,該有的都有。
托兒所收留的都是可以獨自行走的小孩,有 “單位老師”教些簡單的字帶著做游戲。太小的孩子沒人帶,父母上班時就會找職工家屬照看。
操場邊的冷凍室是我們上學路上的“誘惑”。遠遠總能聞到甜甜的冰棍味,冷氣從門縫里鉆出來感覺到陣陣涼意,里面擺放著好多種類的冰產品,一毛兩毛一根。母親偶爾也會給我五角錢,我就會與小伙伴們揣著錢,神氣地排在窗口前,接過冰根舔上一口,涼意在舌尖炸開能甜一整天。
單位上只有一臺電視,平時鎖在木箱子里。1983年,香港電視連續劇《射雕英雄傳》紅遍中國大江南北,負責人會在周末把電視搬到操場外面,我們早早跑去“占座”,板凳排得像個小方陣,月光和屏幕光映著一張張亮閃閃的臉,跟看露天電影似的。郭靖的憨,黃蓉的俏,還有《鐵血丹心》的旋律亦成為八十年代的印記,直到后來《絕代雙驕》《神雕俠侶》《鹿鼎記》陸續播出,才緩解了我們這些青少年的武俠夢……
那個年代,建筑處、電務處、機筑處等中鐵單位所有適齡小孩也都在三公里外的 “五四小學”上學。
在春天潮濕季節,路邊的草叢中能找到 “地皮菜”,軟乎乎地鋪了一地,同學們撿回家做菜吃;茅草根剛冒頭,我們邊走邊撕開皮,嚼里面白白的嫩毛很清甜;野茶花被雨水打濕,我們會用草管當吸管,像蜜蜂一樣吸吮著花上的水,甜絲絲的。秋天更熱鬧,草叢里的刺栗紅得發亮,橢圓型的,長滿了刺,我們小心剃掉刺,挖掉里面“一肚子”的籽和毛,果肉粗糙卻很甘味;還有紅通通的小刺苞,長在帶刺的枝條上,這種果子嫩且多汁;茶樹長鮮嫩的厚茶片,白白的,咬一口脆生生的。
后來長大了,無論周邊修筑了多少高速公路、高樓大廈,房屋如何變化?在夢里總能身臨其境般在山里搜索到各類“山中野味”來。
1985年,為了解決廣大員工的住宅問題,機筑處投資15萬元購地1.16萬平方米修建茶山坳基地。總投資額53.85萬元修建了五層住宅樓兩幛共70套,總建筑面積3707.9平方米。我們分批搬過去,落戶在中鐵五局茶山坳家屬基地,那些紅磚房漸漸荒廢,再沒人居住。
如今站在窗前,凝望著遠方,隱約能看到山頂的水塔仍如當年那般驕傲地站在最高處,吳伯伯門前的梧桐樹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射雕英雄傳》主題曲已不再流行,八十年代像本翻過的書,頁腳都黃了,可那些舊日時光—電視里的武俠夢、山里的清甜、雞窩里“咯咯噠”的叫聲、伙伴的笑聲都還在回放。
END文章版權供稿來源:混凝土分公司
供稿作者:桂莉萍圖文編輯:阮佳穎校對審核:曾繽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