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技術中心7月19日下午,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智能建造分會第二屆全國交通智能建造學術會議開設“工業化智能建造與智能感知技術”分論壇,八位專家學者圍繞智能建造、智能感知等內容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繼續深入交流大家在智能建造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情況。
江蘇省交通建設局原副局長、總工程師夏國星作《長大橋梁新發展——智能建造》報告,從智能設計、智能施工、智慧管理三個方面系統闡述了長大橋梁的智慧建造,列舉了國內正在建的公路、鐵路典型長大橋梁智慧建造案例,并指出長大橋梁智慧建造存在的痛點,也正是理論工作者和工程建設者努力的方向。
湖北交投雙柳長江大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汪西華作《基于陣列式光纖光柵技術的新型智能懸索橋建造探索與實踐》報告,介紹了具備實時監測功能的智能索股系統、“智慧索股技術+內外雙向送氣除濕系統”的智能主纜、基于陣列式光纖光柵技術的智能主梁等方面的創新及關鍵技術,為長江大橋智能建造提供了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技術解決方案。
重慶大學教授陳曉慧作《面向智能車間的仿真建模與優化調度研究》報告,面向智能車間構建了生產車間數字孿生仿真模型,實現多層級、多顆粒度仿真模型融合,提出加工站點多階段推拉結合投料控制策略及綜合優先級調度策略,為企業精益化生產運營提供技術與理論支撐。
廣西大學教授趙林作《橋梁風工程智能賦能探索與實踐》報告,圍繞橋梁風工程“數據-模型-預測-控制-試驗”全鏈條技術體系,融合智能賦能取得多項創新成果。系列研究工作形成“數據驅動+物理嵌入”的橋梁抗風智能分析體系,推動大跨橋梁抗風設計從經驗依賴和數據擬合范式向物理-數據雙驅動轉型。
東南大學教授熊文作《纜索支承橋梁主纜/拉索/吊桿形態與索力三維點云快速識別技術》報告,利用三維激光點云模型,通過編制系列點云處理算法,實現纜索支承橋梁懸索橋主纜形態與索力的非接觸識別、吊桿形態與索力的非接觸識別,以及斜拉橋拉索形態與索力的非接觸識別,通過實橋測試與多源數據驗證,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準確性與極大的便利性。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劉宇飛作《橋梁結構數字孿生施工控制(Scan to FE Model)》報告,介紹了橋梁結構數字孿生施工控制中Scan to FE Model相關技術內容,并延伸介紹建筑領域基于三維掃描與力學模型計算的虛擬預拼裝等研究成果與案例。
浙江大學教授申永剛作《水下混凝土結構表觀裂縫智能檢測方法及應用》報告,針對水下混凝土結構裂縫檢測低智能化的問題,提出了一種融合爬壁機器人和深度學習的方法,可在黑暗、湍流環境中穩定作業,提升數據獲取效率。同時,結合幾何量化與三維重構技術,直觀展示結構開裂狀況,為水下基礎設施健康評估提供了高精度的解決方案。
專業總工程師朱浩作《長大橋梁建造智能監控關鍵技術》報告,針對索股線形測量、主梁線形測量、超高橋塔施工質量檢測等行業難點問題開展智能技術研究,形成強風環境下基于機器視覺的索股線形動態測量技術、基于串并聯相機網絡的長大橋梁主梁線形實時監測技術、基于無人機傾斜攝影的橋塔大型鋼筋部品質量檢測技術等核心技術。
本次分論壇通過各位專家的精彩報告和觀眾積極的互動交流,為工業化智能建造與智能感知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思路,對于進一步促進交通與建筑行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來源:橋梁工程技術部
文字:晏澤偉圖片:夏新星編輯: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