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2號塔吊低速起鉤,慢慢加速……好,停鉤!”塔吊指揮員王運玲的聲音回蕩在工地上。在她身后,73棟樓正拔地而起。而她的每一次指揮,都牽動著整個塔吊作業的安全命脈。
建筑公司承建的武清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是天津市重要民生工程,承載著5700余名還遷居民的安居夢想。塔吊指揮員,正是托起這份期盼的第一道安全防線。現場,41臺塔吊協同作業,容不得半點閃失。
01不服輸的空中指揮官 王運玲身形修長,言談爽朗大方,眉宇間透露著一股柔韌的倔勁兒。可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她眼神瞬間變得銳利如鷹。“B區鋼筋就位,C區塔吊待命,A區暫停起鉤!”
在她簡潔有力的指令中,70米高的塔吊吊臂平穩移動,重達2噸的鋼構件精準落位,誤差不超過3毫米。
這是她經手的第1112次高空吊裝作業,
均保持著“零失誤”的良好記錄。
如此精準度,并非一日之功。6年前,剛接觸塔吊指揮的王運玲還是一名“菜鳥”。第一次拿起對講機,顫抖地指令讓塔吊司機聽錯了方向,一度讓她睡不著覺。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她白天跟著師傅學,晚上對著圖紙練,將上千種材料編碼、數百種吊裝路徑爛熟于心。如今的她,僅憑吊索的輕微震顫,就能判斷鋼材的重量,一眼掃過,就能在錯綜復雜的鋼架間規劃最優路徑。
“塔吊高聳,俯瞰整個施工現場,就像是工地的眼睛,而指揮員,就是這個眼睛的‘瞳孔’。”
王運玲說。她的眼力,被工友稱贊如同標尺般精準。
02安全卡套里的雙重守護
“每次上工前看看孩子,就提醒自己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王運玲說。
在她的反光衣胸卡包里,永遠放著兩樣東西:一件是起重作業“十不吊”準則,另一件則是裝著與孩子合影的照片。行業里那些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時刻提醒著她:塔吊指揮員的一個微小失誤,都可能釀成重大事故。
2024年夏季,暴雨突然來襲。王運玲敏銳察覺風向變化,立即通過對講機發出緊急指令:“所有塔吊停止作業,吊鉤歸位!”僅僅5分鐘后,狂風驟起。若當時仍在高空作業,后果不堪設想。王運玲對安全工作細致入微,檢查吊索具時,連鋼絲繩上一絲不易察覺的磨損都不放過。
憑借連續超強的專注力與精湛技術,2025年3月,
王運玲榮獲了建筑公司“巾幗建功標兵”的稱號。
如今,在項目工作140余天,她始終保持著高精度、零失誤的安全記錄。談起工作,她鄭重
說道:“別看我們只是發指令,這可是個細致活。如果稍有差池,都可能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
03烈日下的堅守與溫情 盛夏午后,工地熱浪蒸騰,指揮臺的鋼板反射著刺眼的白光。安全帽下的束帶早已被汗水浸透,王運玲抹去流進眼角的汗珠,接過工友遞來的涼茶猛灌幾口——這是項目部半小時前配送的防暑物資。連續作業兩小時后,她還是感覺不適,在工友幫助下來到了生活園區的醫務室。護理床上,醫生用冰毛巾擦拭著她的額頭,空調的冷風撲面而來,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整個人都舒坦了不少。
建筑公司武清城中村改造項目總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高峰期有2500余名工人同時在園區生活,如同“工地上的小城市”。
為保障他們無憂工作,項目深入踐行“幸福一局”理念,通過物業化管理服務為工人們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在這里,不僅有醫務室,還有生活超市、警務室、理發店、風味食堂、快遞驛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身處異鄉的工人們感受到“此處安心是吾鄉”的溫暖。
更讓大家感到安心的是工資卡里準時到賬的數字。“有的工地聽說要等到年底才能結賬,但我們每個月30號工資準時到賬,干活可有勁了!”王運玲說。
項目推行一套完善的產業工人進出場及工資發放流程,確保每月工資準時到賬。
從月薪到年安,這項“暖心工程”守護著大家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夕陽余暉下,73棟樓仿佛被巧手鑲上了金邊,王運玲的指揮哨聲再次響起。在她眼前,鋼構件正在嚴絲合縫精準嵌入混凝土骨架。
而每一寸精度的背后,
都是王運玲們“把安置房當自家房來建”的莊嚴承諾。
策 劃 | 黨委宣傳部、電氣化公司
供 稿 | 劉丹丹
責 編 | 尹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