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穿過層巒疊嶂的武陵山脈,一座座橋梁于云霧中若隱若現。越過最高的山巔,便能瞰見柴埠溪特大橋于此處直刺蒼穹。這里,是中交二航局宜來高速一標項目黨支部書記鄧居勇以匠心執筆,以五載時光所書寫的奮斗答卷。
從測繪里“悟”出黨建文化
“黨員的責任坐標沒有最大值,只有更精確的定位。”這句寫在鄧居勇工作筆記扉頁的話,映照著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的精神蛻變。
自1999年參加工作以來,鄧居勇的步履走遍了海內外多項重大工程。鄂黃大橋不眠不休,精準定位圍堰下沉;孟加拉吉大港忍受酷暑,星夜兼程海上沉樁;京滬高鐵精益求精,帶領團隊創下全線“雙率先”紀錄;以色列阿什杜德港主持完成《海外發達地區大型碼頭施工測控技術研究與運用》科研項目;精測大隊主持成立分公司首個測量創新工作室……
豐富的技術攻堅與管理實踐,淬煉出鄧居勇獨特的黨建理念:“黨建工作如同精密測量,既要有胸懷全局的坐標系,更要有校準每個黨員的定位點。”
針對1300多根位于山間懸崖邊挖孔樁,他推行“黨員網格安全包保責任制”。網格員每日跋涉數萬步,穿梭于險峻山路間,最終創下高危作業“零事故”的紀錄。在冬季零下5℃的攻堅時刻,他組建臨時突擊隊。黨員示范崗崗員們挺身而出,連續值守72小時,最終提前15天完成柴埠溪特大橋主塔封頂。
“過去用全站儀測坐標,現在用腳步量民心。”在宜來高速項目前期征遷攻堅過程中,鄧居勇依靠腳步叩響了沿線村寨的門戶,傾聽訴求,真誠溝通。創新使用的“三改合一”便道施工方案,巧妙將施工便道建設與村道升級改造相結合,既打通了茶農機車直通田間的“致富路”,又為項目節約了可觀成本。當項目紅線內房屋拆遷在全線率先清零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協調辦主任深深感慨:“這條征遷路,是鄧書記用鞋底一寸寸‘磨’出來的信任!”
2025年5月25日,當柴埠溪特大橋最后一塊橋面板吊裝完成時,他在記錄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共產黨員的坐標軸,橫軸是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縱軸是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
在宜來高速項目建設過程中,鄧居勇亦深諳“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之理念。黨支部聯合業主精心打造“宜路攀登”黨建品牌,構建三維黨建生態圈。
在月山隧道遭遇特大溶洞時,鄧居勇通過建立“黨員吹哨”機制,召集業主、設計、監理黨員組成攻關組,各單位“應哨”而動,集中優勢資源協同作戰,成功攻克了溶腔穹頂落石、基底沉降以及二次進洞擾動可能引發的穹頂坍塌等世界級難題,化解了“大溶洞”困局。這套機制同樣高效解決了山區高速項目變更頻繁影響進度的頑疾,累計攻克變更難題200余項,創效超1300萬元。
現場施工取得良好進展,人才培養自然也不能放下,“雙螺旋”育才模式,為項目青年技術員配備“黨建+技術”雙導師,通過“白天上工地、夜晚上學堂”的駐學計劃,為項目培養出一名又一名優秀的“技術”能手,人才梯隊建設碩果累累。
2022年春,鄧居勇在漢馬池村走訪時,發現一段泥濘不堪的“爛路”。仔細問詢當地茶農后才得知,陰雨不斷導致鄉間小道發生垮塌,新采的茶葉也因無法運輸即將霉變。為保障茶農利益,他主動聯系漢馬池村村委,協調調集2臺挖掘機免費拓寬整修道路。
此后,持續的愛心助農、助學活動,深深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心。不僅如此,依靠走訪期間所掌握的現場數據與實際情況,鄧居勇創新提出利用項目棄渣場改建為村級建設用地的方案,既盤活了資源為村民謀得實惠,又為項目節省了巨額復墾費用,開辟了企地共建共享、和諧發展的新路徑。
對于項目職工,鄧居勇是細致入微的“娘家人”。他推動的“三必訪”制度(傷病必訪、婚育必訪、困難必訪),讓深山工區有了家庭聯絡站、職工書屋和云端健身角。年輕員工們總會笑稱:“鄧書記的關懷精度,比全站儀還準!”
如今,曾被視為天塹的柴埠溪峽谷,正被建設者們用“黨建紅”繪就“宜路攀登”新圖景。山風拂過工地飄揚的黨旗,似在訴說這位二航人的初心——當以毫米計的精度遇上為民服務的溫度,所澆筑出的是一位共產黨員最恢宏的時代豐碑。
欄目策劃:黨委工作部
來源:宜來高速項目作者:李魏小編:昌文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