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橋見航五·現場京哈鐵路大橋 8月14日,一場萬噸級的芭蕾“圓舞曲”在“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前極限上演,由中交投資管理,中交二航局、中鐵六局聯合施工的京秦高速京哈鐵路大橋順利完成“四連轉”,為項目全線通車按下“加速鍵”。
京秦高速遵秦段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京哈高速G1公路的并行線,納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國家交通重點工程。項目采用PPP模式建設,路線全長165.15公里,其中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京秦高速遵秦段B10標位于秦皇島市區,主線跨越海港區和山海關區,全長20.41公里。
京哈鐵路大橋位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前,是項目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大橋全長652米,需上跨京哈高鐵、津山鐵路、龍山聯絡線3條鐵路線共計6股道。為不影響既有鐵路正常行車,保證施工安全,大橋共設計有4個轉體梁,是河北省在建的最大規模轉體工程。4座橋梁總重超4.7萬噸,相當于4.7座艾菲爾鐵塔重量,且橋下平均每4分鐘通過一趟列車,每天約有400趟列車經過,要將4個龐然大物在有限時間窗口內平穩、精確地轉動到位,難度堪比“繡花”。
為保證大橋順利轉體及三條鐵路的運營安全,建設團隊上演‘鐵道游擊戰’,在列車間隙搶出施工窗口,運用BIM+3D激光掃描技術構建全尺寸數字孿生模型,將梁體、支座、牽引系統等每一個細節都精準還原到數字空間,為轉體施工的每一步操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轉體過程中,北斗定位系統化身“空中標尺”,通過激光追蹤,實時捕捉梁體三維坐標,精度達到±0.5毫米,讓萬噸巨梁在轉體過程中的每一絲微小位移都能被精準捕捉;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則化身“指揮者”,可根據轉體過程中的實時數據,智能調節轉體速度,確保萬噸級梁體在轉體過程中始終“穩如泰山”,最終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
同時,為提升工程品質并踐行綠色理念,項目部在橋梁建設中采用“高性能低合金免涂裝耐候鋼”。這種材料在大氣環境中能自然形成致密、穩定的非晶態銹層,如同天然保護屏障,有效隔絕腐蝕介質(氧氣、水分),其耐候性能是普通碳鋼的2至8倍,大幅延緩鋼材腐蝕,這不僅延長了橋梁壽命,更關鍵的是徹底消除了傳統涂裝體系后期脫落維修對京哈鐵路運營帶來的潛在干擾。
“‘山海轉’系列轉體施工前后歷時38天,其背后凝聚的是建設團隊對技術細節的極致把控和施工組織的高效協同,隨著4座轉體橋精準合龍,京秦高速全線貫通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中交二航局京秦高速項目負責人趙冠華表示。
京秦高速建成后,將對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結構,改善區域交通條件,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欄目策劃 | 黨委工作部
本期來源 | 京秦高速項目
本期作者 |
歐丹 李論本期編輯 | 昌文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