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在歷史底蘊深厚的蘇州老城中,每一個建筑物都承載著江南水鄉的溫婉細膩,鐫刻著吳儂軟語的楚楚動人。“盾構下穿過程中,我們都格外注重對既有建筑物的保護與修復。”八公司蘇州地鐵7號線延伸線項目負責人陳延平說道。
蘇州地鐵7號線延伸線項目
按計劃,2026年3月,項目春秋路站至春光路站盾構區間的左、右線將同步始發。在推進土建施工時,首要任務是確保盾構始發條件,這意味著需要清除盾構區間內的既有橋梁等障礙物。位于兩站之間的壽人橋,恰好由南向北被盾構區間穿過,因此必須在盾構施工前完成橋梁的拆除與重建工作。如何在施工期間保障周圍居民的正常通行,同時完美復原這座承載著居民記憶的古橋,是項目團隊面臨的重大挑戰。
項目建設內容為2站2區間,地處蘇州市相城區老城區,周圍居民早已習慣來往于壽人橋上舒緩、閑適的生活。為最大程度還原壽人橋原貌,項目團隊聯合設計、勘察、業主等多方單位反復研討,依據詳實的勘察數據最終確定施工方案:新建橋梁樁基與盾構區間最小間距僅1米,采用錯孔布置巧妙避開盾構隧道路徑,從源頭上規避樁基與盾構施工的空間沖突。
壽人橋施工前航拍圖 但這一方案對施工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任何細微的偏樁、塌孔都可能對盾構下穿作業造成嚴重威脅。面對這一棘手難題,項目團隊創新采用60米長鋼套筒配合旋挖鉆的施工工藝,通過雙重技術保障精準控制樁基垂直度與穩定性,有效防止偏樁、塌孔等問題,確保樁基施工不侵入隧道紅線。施工完成后,鋼套筒可回收再利用,既節約資源又為后續盾構施工創造了安全環境。
在盾構施工中,地質條件往往是決定施工難度的關鍵因素,項目所處地層為典型的富水砂層,地質結構松散且穩定性極差,含水量偏高,就像一堆被水浸透的散沙。經過幾次嘗試后,大家一致認為回旋鉆在鉆進過程中,鉆孔周圍的沙土極易隨水流涌入孔內,導致孔壁坍塌、縮徑。而旋挖鉆雖然效率較高,但面對高水壓的富水砂層,同樣難以形成穩定的孔型,成孔質量同樣得不到保證。常規的樁基施工工藝如回旋鉆、旋挖鉆等,面臨成孔困難等“卡脖子”難題。為了不留下安全隱患,工程一度停滯。
面對這一困境,項目團隊沒有退縮,而是將突破口鎖定在垂直度控制上——這是保證樁基承載能力的基礎。經過反復的試驗論證,項目團隊創新結合旋挖鉆與泥漿護壁技術,類似用“液態鎧甲”穩固孔壁,同時借鑒全套管工藝的剛性支撐優勢,形成雙重保障,提高了鉆孔灌注樁成樁質量。施工結束后,項目團隊用實踐經驗總結出“復雜環境下高水壓砂層超深大直徑鉆孔灌注樁的標準化施工工藝”。
壽人橋橋臺、蓋梁施工完成
“蘇州人做事講究精益求精,我們在蘇州建設地鐵更要精雕細琢。”項目總工劉通說。截至今年7月,項目春光路站主體結構和春秋路站一期主體已完成封頂,春永區間盾構機順利始發,預計今年12月實現區間貫通。項目建成后,將擴大既有7號線的輻射范圍,加強蘇州北站與蘇南碩放機場的聯系,成為強化蘇州市重大交通樞紐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來 源 | 八公司
供 稿 | 趙碩、姚璐 校對 | 羅世鵬
責 編 | 劉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