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二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加強現場安全管理,提升應急處置能力,7月22日,由渝黔渝萬鐵路有限責任公司、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重慶有限公司主辦,重慶市應急管理局、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指導的“
2025年防洪防汛暨高處墜落應急
救援演練”在中鐵十二局四公司成渝中線高鐵項目科學城制梁場舉行。
渝黔渝萬鐵路有限責任 公司副總經理王凱,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郝祎,重慶市應急局防洪抗旱處專員程波,中鐵十二局副總經理徐峰,中鐵十二局四公司安全總監孟善寶參加此次應急演練。
應急演練掠影 此次應急演練堅持“真實場景、真實反應、真實救援”原則,不預設演練腳本,通過實戰化模擬,旨在教育引導項目全員提升安全生產意識、掌握應急救援知識、準確使用應急救援設備,進一步提高項目處置突發高處墜落事件和防洪防汛應急救援能力。演練通過模擬高空墜落、現場強降雨人員受困等突發事件,全面檢驗了項目應急快速反應和應急救援能力。
快速完成應急處置流程
隨著演練指揮部的一聲令下,演練開始后,項目立即啟動高處墜落事故及防洪防汛Ⅰ級應急響應,搶險救援、安全警戒、醫療救護、通訊聯絡等小組按照應急預案,分工協作、快速行動,信息報送、應急聯動、無人機偵查等各環節緊張有序、緊密銜接。
通過集中統一應急救援指揮,現場搶險救援人員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應用消防云梯車、無人機等應急救援設備迅速排除現場安全隱患,完成救援行動......整場演練過程響應迅速,處置規范、一氣呵成,兩個演練模塊均不超過20分鐘就完成從險情上報到人員轉移的全過程演練。
演練通過“實戰化模擬+專業化教學+全流程復盤”三位一體模式,全面檢驗了項目應急預案的可靠性和適用性,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協同處置災害事故的指揮協調能力和應急救援能力,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達到了預期演練效果。
演練現場渝黔渝萬鐵路有限責任公司、
長江沿岸鐵路集團重慶有限公司
、重慶市應急管理局、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沙坪壩區
應急管理局、沙坪壩區交通運輸委員會 等單位,及成渝中線高鐵、渝萬高鐵、宜涪高鐵等項目建設、監理、設計單位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此次演練活動。
延伸閱讀 成渝中線高鐵全長約291.3公里,正線新建車站10座,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標志性工程。中鐵十二局承擔成渝中線高鐵15.8公里建設任務,承擔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縉云山隧道、中梁山隧道等工程建設任務。項目團隊深入貫徹落實隧道全工序機械化施工管理要求,堅持以信息化賦能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和安全穿透式管理,以路橋隧全過程機械化、智能化施工配套助力項目安全管理持續提升。
智慧梁場提質效 通過打造以隧道智能建造管控平臺為大腦,“隧道大機配套+智能進度管理”“隧道應急管控+安全協同管理”“襯砌澆筑監測+智能檢測分析”等為四肢的隧道全工序機械化施工配套體系,項目團隊有力提升了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水平,顯著降低安全風險,構建形成了新時代高鐵隧道建設安全管理新格局。
隧道智能建造管控平臺
現場應用智能安全協管平臺實時接入施工現場,集成隧道洞內傳感器及可視化監控系統,搭建“安全教育 、安全檢查 、統計分析 ”三大模塊,推動風險預警和管理行為追溯,實現了人員管控、風險預警、問題整改的全過程線上監管。他們在中梁山隧道、縉云山隧道等瓦斯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臺接入隧道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系統,全面集成瓦斯隧道洞內甲烷、氧氣、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濃度監測系統,做到有害氣體自動實時監測、動態預警管控。
通過開展新型智能工裝研發,創新應用隧道智能應急安全機器人“瓦力”等新型智能裝備,隧道安全監管可實現遠程遙控操作,360度安全監控全覆蓋,精準捕捉每一個施工細節。該設備還可通過AI智能分析,精準識別進洞人員信息,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全覆蓋巡回監控。
隧道智能應急安全機器人“瓦力”
依托梁灘河雙線特大橋和黃家嘴雙線特大橋等重點工程,打造了以“橋梁智能建造系統+智能懸臂造橋機”為核心的新型橋梁建設模式,解決了傳統掛籃安全風險高、效率低的管理難題,實現造橋機主要受力桿件應力、造橋機走行、模板開合等超30項數據智能控制。
他們在懸臂造橋機配置智能監測模塊,可精準監測分析懸臂造橋機應力,開展應力超限等風險預警。通過裝備造橋機全方位平臺防護系統,為施工人員提供了全方位安全保障,推動全線首座采用智能懸臂造橋機施工的橋梁按期精準合龍,為高鐵連續梁安全智能化施工樹立全新典范。
應用智能懸臂造橋機 成渝中線高鐵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推動成渝地區路網結構優化,極大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出行,對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圖文素材:許向上 張 敏
責任編輯:任達禹內容審校:丁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