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編者按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為“兩山”理念的積極踐行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藍色海岸到邊疆荒漠,從工業礦山到農田開墾,在綠水青山間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答卷。時光如畫,一項項工程建設見證著一局人的責任與擔當。即日起,公司微信公眾號推出系列作品,帶你一起走進公司
“六核六新”品牌——“環?!?。
在地球廣袤的蔚藍版圖上
紅樹林如翡翠般鑲嵌在海陸交界線
以盤根錯節的根系構筑起生態屏障廣西欽州金鼓江海岸線上
一場生態保衛戰正在進行著
歷經4年多的艱辛四公司欽州項目群團隊
成功將紅樹林成活率從平均35%提高到90%為這片海洋注入新的生機
值“世界紅樹林日”(7月26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欽州項目群團隊
解鎖“復活”藍色海岸線背后的
基建密碼紅樹林:海洋生態的“綠色長城”
作為熱帶、亞熱帶潮間帶特有的
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生物基因庫”
之稱其發達的根系可削減70%以上的海浪沖擊力為沿海社區筑起天然防波堤
這里還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家園
全球約25%的海洋生物依賴紅樹林生態系統生存
更值得關注的是紅樹林固碳能力驚人單位面積碳匯量達熱帶雨林的
5倍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
全球紅樹林面積減少 超35% 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刻不容緩
突破紅樹林修復“三重挑戰”
面對紅樹林退化難題中交建設者以科技賦能生態修復
在藍色海灣孔雀灣、鹿耳環江區域打響生態保衛戰
成功攻克三大難關第一關潮間帶動態作業難題針對漲潮退潮導致的作業難題
項目根據潮汐規律設定“潮汐種植窗口”
作業效率提升3倍創新了沿海地區人工種植紅樹林技術自育幼苗建立種植試驗田采用保育結合、育栽一體
人工種植技術將紅樹林種植成活率從行業平均水平不到35%
提高至90%第二關生態系統重構難題項目團隊清退違規養殖區
采用“地形重塑+潮溝疏?!奔夹g
恢復潮汐循環并在施工前布設高程控制點、加密點、碎部點
通過軟件生成三維地形模型復核計算
毫米級精確控制潮灘高程守住這道紅樹林的生命線
第三關長效智慧管護難題項目打造“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
無人機監測覆蓋度變化
100多個智能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數據
無人機每日巡檢病蟲害和非法入侵
實現了管護成本降低40%打造了紅樹林生態智慧管護新范式
生態答卷:從“綠色修復”到“藍色經濟”
截至2025年7月四公司廣西欽州項目群已完成
紅樹林修復194.43公頃種植適生苗木超500萬株年固碳量達71321噸相當于3.8萬輛汽車年排放的碳量項目建成的“藍色海岸科普館”
成為省部級生態教育基地
聯合當地社區、學校開展“紅樹林保護科普課堂”
已接待政企民130余個團隊
上萬人次參與凈灘、育苗等志愿活動
更具創新性的是“生態 + 產業”模式在修復區周邊發展生態旅游與海洋科普產業
帶動周邊200余戶漁民轉型為生態管護員
實現“護綠”與“增收”的雙向共贏
如今曾經退化的紅樹林區域重現生機
智能監測系統的數據流
持續為生態保護提供支撐
中交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證明
科技賦能與創新實踐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
書寫綠染中國的生動故事
策 劃 | 黨委宣傳部、四公司
制 作 | 梁錦華、陳果
責 編 | 尹沁宇
審 核 |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