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項目開港通車后,將成為我國首個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工作人員在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總控室發出指令,無人駕駛卡車自動行駛裝卸集裝箱。圖為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在碼頭內道路上試運行。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長江日報訊一輛載著集裝箱的湖藍色無人駕駛卡車,從碼頭前沿行駛中,自動避讓道路上的障礙,10分鐘駛入港區重箱區。
7月30日上午,在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碼頭,長江日報記者看到這樣一幕科技感十足的場景。
8月1日,陽邏水鐵聯運二期項目將開港通車,這個長江中上游最大的水鐵聯運基地,是我國第一個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也將是長江中上游第一個智慧集裝箱碼頭。
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是純電動車
碼頭內道路上,工作人員正在對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進行調試。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30日上午,記者歷時10分鐘,親歷了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將一只集裝箱從碼頭運至鐵路堆場的全過程。
接收到遠程車管平臺發出的指令,這輛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緩緩開向碼頭前沿岸橋下面,車輛向岸橋司機發送信號,岸橋司機操控岸橋吊具二手吊車,將集裝箱精準放置在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上。
“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開始在港區的道路上行駛。因為限速,無人駕駛卡車10分鐘后抵達港區重箱堆場。”
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部副經理陳曉勉介紹集裝箱吊具吊車出租,傳統港口的集裝箱卡車多是柴油車,而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則是純電動車,這將減少大氣污染。
陳曉勉介紹,這種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由東風商用車公司設計生產,無駕駛艙,車身由“底盤+傳感器”構成,車外觀就像一輛“平板車”,配備激光雷達、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可實現環境主動感知、自主定位、自主智能控制、遙控控制和遠程通信五大功能。
據了解,這次東風商用車公司、中遠海運公司、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是集合了三方智能汽車駕駛技術、航運及綜合物流、5G信息技術優勢,在推進港口智慧物流建設、實現“互聯網+”港口應用上的一次強強聯合。
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利成介紹,一個港口的高效運作離不開高效的集裝箱理貨系統,離不開快速響應的港機設備,離不開智能的集裝箱轉運集卡——智慧港口就此應運而生。針對港口水平運輸智能化場景,東風商用車基于港口集裝箱貨運作業工況,打造港口無人集卡車隊整體解決方案,可使傳統港口只需投入較小的改造成本,就能實現港口智能化,降低港口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實現港口綠色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
5G智慧,全國首個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
武漢中遠海港口碼頭有限公司總控室,工作人員正在檢測智能系統。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無人駕駛的卡車載著巨大的集裝箱集裝箱吊具,如何接收指令在港區自由穿行?即將啟用的這個智慧港口,又有著哪些智慧元素?30日上午,記者走進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總控室。
這里是陽邏水鐵聯運二期5G智慧港口的中樞系統。
一個個電腦屏幕前,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十分忙碌,這里不僅可以看到整個碼頭的情況,各種指令都從這里發出。
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馮波鳴表示,陽邏水鐵聯運二期項目同步加入“5G+”等智慧元素,是我國第一個鐵路裝卸自動化碼頭:總控室發出指令后,在鐵路貨場的場橋收到指令后,立即將集裝箱吊到列車,無需人工操作。
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邱金城介紹,陽邏水鐵聯運二期碼頭運用了人工智能、AI、OCR、視頻流、工業互聯網、北斗高精度定位、激光2D/3D掃描、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場橋遠程操控(場橋自動化)裝卸作業、集卡智能調度、自動駕駛智能引導車(IGV)、智能閘口、智能理貨、BI智能決策分析系統等智能化應用,由此將進一步提高港口生產效率,降低產業鏈綜合成本和全社會物流成本。
武漢新港委負責人說,在推動陽邏港水鐵聯運二期項目時,他們就引入綠色、智慧、安全理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融入“5G+”等智慧元素,促進新技術與港口融合,推動傳統港口向綠色智慧新型港口轉型升級,將該項目打造成長江經濟帶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打造成為長江中上游第一個智慧碼頭,引領內河智慧港口建設與發展,為內河智慧港口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經驗借鑒,從而構建輻射中西部和中上游、貫通全流域的綜合性物流樞紐,讓武漢和世界更加緊密相連。
(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黎云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