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工作中是個人二手吊車轉讓的“拼命三郎”,十五年如一日奮戰在交通建設一線;
他,年紀輕輕,卻有著身經百戰是個人二手吊車轉讓的筑路歷程;
他,筑在路上,懷揣助推行業發展是個人二手吊車轉讓的美麗愿景;
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二公司副總經理杜峰。
2010年,杜峰在滬昆客專。長達6269米的沖格隧道地質極為復雜,難題層出不窮。一次突發的溶洞坍塌處理中,多次處理都未取得明顯改善,多數人已失去信心,但他卻堅持要找到破解方法。除了邀請專家指導作業,他把又悶又潮濕的隧道當成第二個家。一個多月的研究勘察,塌方終于得到控制,項目勢如破竹,啃下了最難的一塊“硬骨頭”。
2013年,杜峰在溫州繞城4標。有人覺得材料隨意廢棄是隊伍的事情,但杜峰認為與隊伍共贏才能更好地推進工程建設。他提出隊伍管理要從保障服務型向管控服務型轉變,通過經濟活動分析會、成本風險通知單、定尺采購等措施幫助隊伍“算好賬”。同時也在項目成本管控上錙銖必較,通過碎石比例兌換等舉措實現降本增效1400萬元。最終項目在延期兩年半的情況下還超額盈利3400余萬元。
2017年,杜峰在甌江北口大橋。走訪工人宿舍時,他發現,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足足擠了8個工人。灶臺前的墻已經燒黑了,葷菜里的肉片也寥寥無幾。工人吃不好、睡不好,干活沒有精力,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杜峰在一次班子會上說:“對于工程而言,工人是設計圖紙轉為現實的實踐者。建造世界級大橋的工人應該是高素質、有技能的,我們要在培育大國工匠上下狠功夫?!碧剿飨到y培育新時期產業工人模式的工作由此展開。由于并無先例可循,實踐過程中困難重重。培訓沒有渠道,就與地方機構合作;工人生活管理難,就引入物業公司;規范工人行為難,就制定積分制辦法……在一次次挫折和實踐中,培育產業工人“北口模式”很快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工人責任心和幸福感明顯增強,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對工程建設的影響也有目共睹。在質量安全控制良好的情況下,項目承建的北塔在全線率先封頂。從飽受質疑再到享譽行業,不過一年光景,產業工人培育“北口模式”就成為了推動工程建設的磅礴力量。
面對這些,杜峰認為,努力和奮斗沒有終點,踐行改革創新,助推行業發展,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就是杜峰,新時期的筑夢人,他永遠在路上。
來 源 | 二公司
供 稿 | 周晨凱
責 編 | 毛志偉
執行副主編 | 張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