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一代中國人,用自己的鮮血,守住了這片土地。山河無恙,吾輩自強。如果能與80年前的您對話,
我們應該告訴您: 當年,您駕駛的中國首艘萬噸級挖泥船“建設號”在黃浦江畔轟鳴作業(yè),成就了上海港。抗戰(zhàn)期間它被日軍強擄至日本施工,最終在愛國志士周旋下重回祖國。
如今,我國自主研制的“新海鱘”輪已傲立潮頭。當年那艘載滿屈辱與抗爭的“建設號”,已化作縱橫萬里的鋼鐵艦隊。那些曾被戰(zhàn)火中斷的航道,正被中國制造的巨輪重新丈量!
上面這張照片攝于1937年的春天,記錄著當時中國從德國引進的第一艘萬噸級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被譽為“遠東第一”的“建設號”疏浚黃浦江航道的歷史瞬間。
小到污染河道的治理,大到遠海島礁的建設,疏浚行業(yè)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疏浚工程既是開發(fā)、改善和維護航道與港口水域的核心手段,更承載著一方水土的發(fā)展根基。只是彼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民族疏浚業(yè)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只能從德國進口相關船只。“建設號”于1935年在德國但澤船廠建造,總長113.7米,泥艙容量3250立方米,每小時可挖泥892立方米,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也是中國第一艘萬噸級自航式耙吸挖泥船。在“建設號”等疏浚船舶的努力下,上海港一躍位居世界第七大港,幫助上海成為遠東的工業(yè)、金融和貿易中心。
“建設號”疏浚實力強大,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不幸被日本侵略者盯上。1937年淞滬會戰(zhàn)后,上海淪陷,浚浦局的各類疏浚船舶均遭到侵華日軍的扣押,其中就包括“建設號”。1941年,“建設號”被擄東渡至日本門司軍港施工,直至1946年才得以返回上海。這期間,“建設號”船員采用停工、怠工、罷工等手段堅持抗爭。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已逃往臺灣的國民黨當局曾多次電令時任江海關關長、浚浦局局長的丁貴堂,把“建設號”調往臺灣,后又令上海警備司令湯恩伯征調該船。丁貴堂以該船需要修理、需要加購材料和增添船員等為由,拖延不辦,最終將“建設號”連同其他疏浚船舶、江海關稅收和大量檔案資料保留了下來,交還到人民手中。
如今,中國已從“疏浚大國”邁向“疏浚強國”,裝備制造和工程能力躋身世界第一梯隊,實現了從“起跑”到“跟跑”再到“領跑”的偉大壯舉。圖片中,正是如今中國疏浚行業(yè)最先進、智能、綠色的旗艦裝備——我國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國內首艘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動力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鱘”輪。
“新海鱘”輪擁有與世界一流疏浚公司旗艦船舶比肩的疏浚實力,其總長155.7米,泥艙最大容量達16808立方米,超過了7個標準游泳池的容積,每小時挖泥量可達8000立方米,意味著“新海鱘”每工作一個半小時的挖泥量,就能把一個占地面積為7000多平方米的標準足球場墊高2米多。
“新海鱘”輪不僅艙容量大,其先進還體現了智能化與綠色化上。
“新海鱘”輪配備有目前國內最先進、智能化程度最高,用于挖泥船全自動無人化施工的新一代智能疏浚控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鍵疏浚”和“浚駕合一”功能,實現了疏浚作業(yè)一鍵全自動控制。船舶駕駛員只需輕點操作按鈕,即可開啟全自動挖泥、全自動拋泥、全自動吹泥。
同時,新海鱘”輪是我國首艘雙燃料動力耙吸挖泥船,發(fā)動機以LNG為主要燃料,在不能滿足液化天然氣加注的條件下,可啟用備份柴油動力系統(tǒng),基本可以做到適時切換。據估算,在燃氣模式下,與使用傳統(tǒng)的燃油柴油機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20%,氮氧化合物排放減少超過80%,硫氧化物、顆粒排放減少近100%。
目前,“新海鱘”輪主要運用于長江口日常維護工作,就像一個“吸塵器”一樣負責解決長江上游源源不斷輸送過來的泥沙,維護長江口航道的暢通,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貢獻力量。當然,“新海鱘”輪也可以發(fā)揮“地圖編輯器”的作用,在港口碼頭吹填、陸域成型等方面提供重要助力。
從“建設號”到“新海鱘”輪,都是我國民族疏浚業(yè)從艱難起步到世界領先的生動寫照,而中國疏浚的百年發(fā)展史也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真實寫照。
學習日簽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
學習教育 要嚴字當頭,把紀律的螺絲擰得緊而又緊。要深化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特別是要在用好第一種形態(tài)上下功夫,多做紅臉出汗、咬耳扯袖的工作。要抓好紀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風教育,深化以案為鑒、以案促改,引導黨員、干部正確處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監(jiān)督、職權和特權、原則和感情的關系,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要加強對黨員、干部全方位的管理監(jiān)督,特別是要加強對權力、資金、資源集中的重點部門和關鍵崗位的監(jiān)督。
——《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7月9日),《習近平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論述摘編》,第121頁
來 源:國資小新 中國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