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 20254 #大國工程#
聚焦獅子洋 初夏五月,海風在珠江掀起一層又一層海浪,一遍遍沖刷著施工的獅子洋通道項目主塔。200多米高空的塔機駕駛室里,顯示屏上不斷跳動著風速、高度、角度及物品的重量、變幅等數據。司機惠軍章穩穩握著操作桿,吊鉤將一段重達229噸的鋼殼節段輕松地吊起,吊至半空與下方的鋼殼節段精準對接。
這臺塔機額定起重力矩20000噸米,最大起升高度400米,能一次將500輛小轎車起吊至130層樓的高度。然而,最讓人驚嘆的,不是它的超級“臂力”,而是藏在駕駛室里的“智慧大腦”。
“塔機身上‘長著’178個監測點,搭載80余項智能化技術,能夠快速計算出多因素對自身穩定性的影響,調整起重臂的角度,保證吊裝始終處于最佳狀態,使得鋼殼節段的安裝誤差控制在5毫米內。哪怕海風引起被起吊鋼殼輕微晃動,系統也能及時調整吊裝路徑,實現鋼殼節段‘搭積木’式精準安裝。”項目設備部部長江曉龍說。
為滿足跨海大橋建設需要,二航局曾研發了全球首臺萬噸米塔機,但吊裝智能化程度不夠,起升速度較慢,吊裝效率較低。
“必須突破現有技術壁壘,研發一款世界領先的智能塔機!”在一次工作會上,二航局項目組形成了統一意見。2022年7月,一支由二航局、中聯重科技術骨干組成的智能塔機研發團隊正式成立。
“研發團隊分為結構、液壓、電氣、控制等攻關小組,各小組之間像精密咬合的齒輪般高速運轉。”二航局技術中心工程裝備部主任肖浩說。
研發過程中,技術難題如荊棘般叢生,其中,移動平衡重技術的攻克,堪稱一場驚心動魄的攻堅戰。傳統塔機的平衡重固定不變,在面對不同起重力矩時,猶如一位行動受限的巨人,難以靈活施展身手。研發團隊深知,若能讓平衡重隨著起重力矩精準移動,塔機的吊裝性能將實現質的飛躍。
研發團隊的工程師們在電腦里一遍遍模擬,在繪圖板上一張張設計圖紙,對方案一版版修改完善。終于,在一次模擬測試中,大家發現通過在平衡臂上安裝特制的軌道和驅動裝置,利用高精度傳感器實時監測起重力矩,再通過智能控制系統精準調控平衡重的移動,就能達到理想效果。這一創新成果,讓塔機的吊裝性能提升了60%以上,為其稱霸塔機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挑戰并未就此止步。如何讓這個鋼鐵巨擘擁有一顆聰慧靈敏的“大腦”,實現精準吊裝,成為擺在研發團隊面前的又一道難題。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統的研發應運而生。這一系統就像塔機的神經中樞,需要整合來自各個傳感器的海量信息,并在毫秒間做出精準決策。
研發團隊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功底,不斷優化算法,嘗試各種信息融合方式。在一次實地測試中,塔機在起吊重物時突然出現輕微晃動,團隊成員們的心瞬間提到嗓子眼。通過大家認真排查問題,經過數小時的緊張分析,發現是某個傳感器的數據傳輸出現延遲。他們立即對系統進行優化,重新調整傳感器布局和數據傳輸線路。經過無數次的調試和改進,多源信息融合ETI智控系統終于大功告成。它集成了多項智能控制策略與核心技術,讓塔機在復雜環境下也能實現“快”“準”操作。
研發團隊還把北斗定位與BIM技術結合起來,將北斗定位數據接入數字孿生系統,實時捕捉每個鋼殼節段的空間坐標,監測其空間姿態,使吊裝實現“毫米級”偏差修正。
如今,這臺搭載了“智慧大腦”的塔機不僅讓工程進度提升30%,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更像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衍生了近百項創新科研成果、發明專利及核心關鍵技術。在它的加持下,獅子洋通道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夕陽下,塔機的剪影在空中勾勒出一道優美的弧線,仿佛在訴說中國建造的傳奇故事。
2025來源:二公司 建筑公司
作者:朱曉圖片:張珂編輯:魏騰飛行者無疆,百年二航微信抖音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