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局提及“八一”,我心頭總先浮現一張黝黑而深刻的臉龐——退休的老鐵道兵楊向暉。記憶中最沉的那一筆,是他脫下工裝前,為公司新人上的那“最后一課”。作為宣傳員,我舉著的相機有些沉,似乎也在記錄一個時代的交接。
楊向暉為公司員工講解鐵道兵歷史
在2023年夏日的入職培訓會上,老楊如常地站在臺前。桌上攤開的舊冊頁、發黃的老照片,依舊是他最珍視的“家底”。他指著投影幕布上那些穿越時光的黑白影像,聲音低沉而篤定:“瞧,這就是我們根脈的起點,1949年,華東警備第五旅、步兵101師,后來,是英雄的鐵道兵第十師……”那些文獻在他布滿硬繭的手指下簌簌微響,仿佛每翻過一頁,就推開一扇通往烽煙硝煙與開山架橋的歲月之門。
同事們常敬重地稱他“老鐵道兵”“老黨員”“老前輩”,每一個稱呼背后都疊印著崢嶸往事。而在我心里,還有一個更響亮也更溫柔的稱謂,鐫刻著他的本色:企業精神宣傳員。
“我這把年紀,是沒法再像當年一樣了。”老楊不止一次這樣感嘆,目光卻愈發明亮,“可這企業骨血里的魂不能斷啊!我想著,把它,把前人的故事,再清楚、再響亮地講給后來人聽。”這個念頭在他心中縈繞,最終在2020年新員工入職培訓會的講堂上,化作了熾熱的行動。從那一刻起,他那略顯佝僂卻執拗的背影,就成了公司新人初入企業的必經風景線,是薪火相傳最堅實的橋墩。
他還帶著珍藏的那滿箱子“寶貝”,走進重慶、蚌埠、西安各項目。他的課堂不止于會議室,工地的板房、轟鳴的施工現場也曾回蕩他那不疾不徐卻充滿力量的講述。一次,在“中國鐵建·登科府”項目營銷中心現場,面對年輕的售樓員,他說:“孩子們,別忘了,我們賣的不僅是一間房,更是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脊梁!把這份精氣神融到你們的講解里,就是咱們最好的金字招牌。”在他心里,文化傳承不只是講述歷史,更是讓這精神在每一個崗位、每一雙手中獲得新生。
此刻,老楊的“最后一課”又靜下來。新入職員工們正屏息望著眼前這位老兵。老楊頓了頓,環視著一張張青春飛揚卻也稚嫩茫然的年輕面孔,目光像鐵軌般延展向不可見的前方。他微微清了清喉嚨:“今天這堂課,對你們,是職業生涯的第一課;但對我,卻是在部隊、在企業奮斗的最后一課……”
他從衣兜深處,掏出一枚早已磨得溫潤光亮的舊式鐵道兵帽徽,輕輕放在了面前的講臺上。“孩子們,我的使命就此完成了!現在,輪到你們了!”他深深吸了口氣,那聲音堅定而洪亮,“前方的路不可能都是坦途,但要記住我們血液里的烙印——‘逢山,便敢鑿它一個穿堂風!遇水,就立誓架一道驚天虹!’”
話音剛落,雷鳴般的掌聲在廳堂里轟然爆發,持久不息。
掌聲歇下,講堂歸于一種莊重的寂靜。燈光清亮,靜靜涂抹在空蕩的講臺和那枚小小的金屬徽記上。我看見前排一位新學員下意識地挺了挺脊背,目光緊緊粘在那徽記上,眼中初生的火焰正在燃燒。
這堂課,是退伍老兵的最后一哨,更是新一代鐵建人靈魂里的第一聲汽笛長鳴——承載著“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初心引擎,正向著紅旗招展的方向,轟隆駛出,車輪滾滾碾碎未來的每一座崇山峻嶺。
來源:房地產公司丨編輯:錢磊丨審核: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