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十局絲路長歌 · 編者按駝鈴曾將古道吟成史詩,滄海曾將遠帆刻成信箋。
千年絲路,今朝新聲。我們以軌為弦,以橋作譜。不同膚色的手共握標尺,不同語言的誓言同筑通途。
在異域的晨光與暮色里,汗水澆灌的不僅是路基,更是信任的根系;鋼鐵延伸的不僅是里程,更是人心的紐帶。
當中國智慧與寰宇熱望交響,長歌便有了和聲。
此間記錄,是月光漂染的堅守,是風沙打磨的擔當,是時光的拓片,拓印著人類命運交織的壯闊詩行。
長歌未央,大地在腳下延展。
近日,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公布了
第六屆“一帶一路”在地生活微視頻
征集活動優秀作品名單點擊鏈接,在線觀看“一帶一路”在地生活微視頻展播
https://www.imsilkroad.com/z/250804/index.shtml
由中國鐵建推薦報送的作品《星火》獲評優秀作品視頻及相關故事通過中國一帶一路網和新華絲路等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
新華絲路和中國一帶一路網報道
“ 第六屆“一帶一路”在地生活微視頻征集以“信念”為主題,鼓勵參與者用鏡頭記錄“一帶一路”建設者們彌合發展鴻溝的執著求索,推動文化交融共生的不懈努力,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實踐。
星 火 清晨六點半,馬普托灣的海水剛被晨曦染成碎金。多明戈已穿戴整齊。洗得泛白的藏藍工裝口袋里,別著磨出毛邊的施工手冊。工具包里,螺絲刀、水平儀各歸其位。他抬手正了正安全帽,“中國鐵建”的標志在熹微中泛起溫潤的光。
穿過營地,迎面走來的中國同事用濃重陜西腔招呼:“早咧!”多明戈咧嘴一笑,用地道得驚人的鄉音回應:“早咧!”隨后,他快步融入遠處水泥廠工地的喧囂。
在這里,他不僅是屬地員工的領工員、水電安裝骨干,更是工友口中那個“會說陜西話的師傅”。“能行!”每當中國同事布置任務,這句干脆的回應便脫口而出,帶著黃土高原般的爽朗篤定。
時光倒流至2019年。中標馬普托房建項目時,多明戈還在城郊一小塊貧瘠農田里,向風雨討生活。“以前啊,收成全看老天爺臉色。糧食剛夠糊口,哪敢想別的。”他回憶著,目光投向工地盡頭隱約的自家方向,眼底的光被點燃。
“現在,”聲音里是沉甸甸的滿足,“我用工資蓋了兩間結實的磚房,裝了明亮的玻璃窗。父親有了養老保障,妻子能穿上體面新衣,孩子們也能吃上城里娃才有的炸雞、披薩了。”簡單的食物名字,在他口中,是甜蜜生活的象征。
初入工地,空有力氣的多明戈只能從最苦的體力活干起。赤道烈日下,搬磚、扛水泥,沉重的麻袋壓肩,一天下來,皮膚磨破,洇出血痕,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可他從不吭聲。
中方工班長周高樓注意到了這個青年的韌勁。“午休時,別人找蔭涼歇著,他拿著小本子湊到老師傅跟前,一筆一劃記要點。教他砌墻,一遍就懂,灰縫寬度誤差不超過兩毫米!”周高樓滿是贊許,“不到一個月,他就成了瓦工班的技術尖子。”
“導師帶徒”像助燃的風,加速了多明戈的成長。“1名中國工人帶10名當地工人”的模式,不僅傳授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的手藝,更將嚴謹的標準化流程植入人心。多明戈那卷了頁腳的筆記本里,密密麻麻寫著“水泥砂漿配比1:3”“墻體垂直度誤差≤5毫米”……這些中國標準,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重塑了他對“工程”的理解。
2020年,項目水電安裝進入倒計時,現場僅剩兩名中國技師。多明戈站了出來,眼神堅定:“我愿意學!”白天,他緊跟師傅拆解復雜空調機組,觀察每根管線走向;夜晚,他對著密集電路圖反復琢磨,手指在圖紙上緩緩移動。
三個月,他帶著十五名當地員工,硬是完成了80%的水電工程,確保了項目如期交付。“他像塊海綿,吸收知識的速度,快得讓我們這些老師傅都吃驚!”周高樓感慨道。
在莫桑比克,深植“屬地化”之路。在多明戈的項目里,屬地工人占比高達75%,瓦工、電工、機械手……崗位遍布,累計創造5000多個就業崗位,培訓當地勞務超2000人次,其中20余人,像多明戈一樣,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主管。
走進多明戈新家的客廳,墻上掛著兩幅珍貴的照片。一幅是他指揮工人澆筑混凝土,神情專注自信;另一幅,是中國同事握著他的手,教寫毛筆字的溫馨瞬間。照片下方,“中莫友好”四個大字略顯稚嫩卻飽含深情。
“中國朋友不僅教會我謀生的技術,”多明戈指著照片,聲音溫厚,“更讓我觸摸到了你們的文化。現在,我兒子會用中文說‘你好’‘謝謝’了。他說長大了,也要當工程師!”
多明戈常說:“世界像巨大的齒輪,只有緊緊咬合,才能轉動向前。”當工地機械的轟鳴與孩子們歡快的童音交織,這顆來自東方的“星火”,已然點燃了一個家庭、乃至世代的希望——他的孩子夢想成為工程師,而更多像他一樣的技術骨干,正成為這片土地上基建的脊梁。
夕陽熔金,為工地鍍上暖暉。多明戈掏出手機,給家人撥去視頻。屏幕那頭,一家人的幸福讓他感到溫馨。遠處,CR20的塔吊臂影在暮色中轉動,那聲響,不再僅是鋼鐵的碰撞,更是中非人民攜手筑夢的鏗鏘節拍。
從田壟到廠房,從隔閡到一家親,多明戈腳下的路清晰印證:當中國擔當遇見非洲熱望,每一粒微光,都擁有燎原的力量。“共商共建共享”的種子,深植于“一帶一路”的沃土,悄然綻放出最絢爛的希望之花。
來源:新華絲路丨編輯:錢磊丨審核: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