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二公司7月份的伶仃洋上,清晨的海風夾雜著咸濕的氣息,吹拂著“一航津平2”的船體。眺望一眼海平面上的朝霞,船長秦金山帶領值班船員開始了一天的船舶檢修維護工作。
自深中通道項目施工任務完成后,這艘“一航重器”便在廣東海域錨地待命。守護如此龐然大物,值班船員不敢有絲毫懈怠。
“船長,救生艇鋼絲繩有幾處銹蝕嚴重,得趕緊更換了。”二副梁田偉在負責檢查救生設備時,發現了位于船舷平直部分的救生艇似乎與平時有所不同。秦金山順著二副所指的方向看去,發現救生艇滑道邊緣果然有銹跡斑斑的痕跡。他皺起眉頭,多年的航海經驗告訴他,銹蝕絕非一日之功,這艘救生艇可能在上次錨泊避風期間就已受潮銹蝕。
“通知機艙準備鋼絲繩更換工具,同時檢查救生艇滑道涂漆層是否完整,維修人員在甲板集合。”秦金山的聲音透過無線電頻道傳遍整個船艙,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也不用替換了,干脆把新舊鋼絲繩對接穿引在一塊得了。”方案討論會上,有人提議道。“這樣不行,新鋼絲繩銹蝕會更快,還是應該先拆除,將新繩從救生艇架端部穿進來,通過滑柄直接纏到卷筒上,如此節省兩個步驟,既不需要新老對接,也不需要外增電焊環節。” 梁田偉的想法得到項目團隊一致認同。
“好,下午6點,我們正式開始。”傍晚時分,海上的晚霞映紅了船員們的臉龐。圍著這個重5噸的大家伙,他們手持工具,眼神專注,仔細檢查救生艇的掛鉤、卷筒、釋放繩等部位,確保一切沒有問題。“往下放,注意觀察救生艇的各個受力點……”在秦金山的指令下,船員通過操作遙控手柄,將救生艇緩慢放下,使艇架放平,再把救生艇進行封固,這樣負責牽引固定救生艇的鋼絲繩就不再受力。
梁田偉和大管輪祝豐光綁著安全帶,坐到臂架上邊,開始把粗達16毫米的舊鋼絲繩進行人工拆卸。“看起來,也不難啊。”一旁的年輕機工郝旭哲瞅了一眼手表,心想著十點多可以完工。但隨后的一幕卻令其傻眼。只見拆卸下來的舊鋼絲繩全部被擰成麻花狀,如此收盤歸置變成了大問題。“我還不信了。”說話間,郝旭哲戴上手套便要跟這股扭勁兒較一較勁。只見鉗子在鋼絲繩上用力地扭動,郝旭哲雙臉通紅、滿頭是汗,但鋼絲繩卻絲毫未動。郝旭哲的不服輸勁兒被點燃,他雙手緊握扳手卡在鋼絲繩的扭結處。隨著“吱呀”一聲,那頑固的擰結竟被生生撬開了一個豁口。郝旭哲眼疾手快,迅速將撬棍插入豁口,借著杠桿原理發力。鋼絲繩像被馴服的巨蟒,漸漸恢復順直。
相較而言,穿引新鋼絲繩的過程更順利一些。在秦金山等人配合下,鋼絲繩穿過多個滑柄,很快便纏在絞車的卷筒上。但回收救生艇卻是大難題,夜間能見度低,容不得一點閃失。梁田偉站在艇架旁,小心翼翼地操作遙控手柄,祝豐光不時提醒道:“注意上面的細鋼絲,不要刮到別處,不要跳到滑柄外側。” 如何讓救生艇艏艉兩根鋼絲繩受力均勻,這一過程最為考驗技術。
“艇首繩子長了。”第一次回收時,救生艇剛到艇架處,因為前后鋼絲繩長度不一致的原因導致救生艇船體失衡,發生了歪斜。一時間,大伙兒的心情突然變得沉重起來。“不行,不能將就,重來!”梁田偉道出了全船人的心聲。解除艇艏鋼絲繩尾端,重新調整長度,團隊成員開始了第二次嘗試。絞車發出低沉的轟鳴,新鋼絲繩與卷筒咬合得嚴絲合縫。救生艇在水面輕微晃動,緩緩貼近艇架,當艇首穩穩落回支架的剎那,整個甲板響起此起彼伏的金屬碰撞聲。
“大功告成!”凌晨2點,歷時8小時的鋼絲繩更換檢修告一段落。伶仃洋上,陽光依舊耀眼,海風依舊咸濕。“一航津平2”全體船員們全力堅守,等待著再次出征的號角吹響。
素 材 | 船舶分公司供 稿 | 秦金山、李愛玲
編 輯 | 張 恒
校 對 | 邵高明審 核 | 劉 暢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