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九橋在時代的浪潮中,總有一群身影以行動定義信仰,用堅守丈量初心。他們是扎根一線的實干者,是創新突破的探路者,是潤物無聲的奉獻者——先進典型如同熠熠星火,既照亮了奮斗者的精神坐標,更凝聚著催人奮進的磅礴力量。
我們特推出“致敬榜樣 先鋒力量”專欄,通過講述有溫度、有厚度的先鋒故事,讓榜樣精神可感可學,讓奮進力量觸手可及。希望各位通訊員深入挖掘故事,積極來稿。
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
壓力鋼管安裝QC小組團隊
,看他們如何迎難而上、實現從“0”到“1”的突破
。 在2024年由中國鐵道工程建設協會舉辦的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交流會上,壓力鋼管安裝QC小組《新式壓力鋼管安裝系統的研制》課題榮獲工業制造優秀QC成果一等獎。榮譽的背后,是這支平均年齡僅29歲的年輕團隊,歷時2年多的創新攻堅、800多個日日夜夜的試驗和思想碰撞,他們用執著與創新詮釋出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錨定難點 迎難而上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一曲《彩云之南》,讓無數人對七彩云南心向往之。千里之脈,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何在云嶺之上引高原之水?這一切都要從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說起。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中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水資源配置工程,承接的首個引水工程——云南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建設意義非凡,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這項工程也是中國中鐵重點打造的安全工程、優質工程、生態工程、民心工程、廉潔工程。
2021年,建設者集結于春城,
一幅描繪“筑水網千里之脈、引雪域高原之水、解云嶺萬物之渴、惠滇中千萬之民”的藍圖在滇中大地上徐徐展開
。而彼時,壓力鋼管安裝
對于而言還是一個全新的業務。
一期工程從金沙江取水至總干渠,途經麗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終點為紅河州新坡背,輸水線路全長約664公里,規模大、供點多、分布廣、線路長,安裝工況分為平直段、斜坡段、豎井段等10余種,復雜多變。
項目布置采用3排壓力鋼管并列的形式,管節內徑最小的為1米、最大的達4.2米,作業現場斜坡與平面多次交互,最大斜面坡度達23.6°,且大量地段由于山谷地形限制無法布置運輸通道和保障設備吊裝站位,“怎樣去解決引水工程這些核心特征所帶來的安裝方面的難題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團隊負責人張延輝說道。
與此同時,管道工程作為新興業務板塊,也急需形成一套高效穩定的施工工藝,推動管道技術的發展。
在內外部雙重壓力下,為形成一套成熟的、適用性廣的“復雜地形壓力鋼管安裝工藝”,迅速成立壓力鋼管安裝工藝團隊,開啟了“研究之旅”。
創新突破 精益求精“這不就是一次常規的設計任務嘛?”
“壓力鋼管的安裝又不是國內首次,水利行業肯定有大量優秀案例供借鑒參考。”
“不過是‘舊酒裝新瓶’罷了!”
………… 項目起步時,團隊成員遠遠低估了此次任務的難度。在線上線下收集了大量的案例后,他們將出現頻次最多的運輸車下放的形式,作為壓力鋼管安裝的最初方案。
在方案討論會中,只見張延輝拿起方案文件,眉頭緊鎖,沉聲道:“如果只是這種成果,真的能提高公司的業務競爭力嗎?現場施工真的能更安全更高效嗎?……”
在一聲聲振聾發聵的提問里,團隊成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們明白了,唯有不斷創新突破、精益求精,才能對得起業主的信任,讓企業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重整心態,化壓力為動力,他們進一步對現有技術和安裝需求進行拆解,分析比選大大小小方案十余次,從運輸、安裝、對位等多個安裝環節進行設計。
在技術中心那棟紅樓四層辦公室里,一輪又一輪次的頭腦“風暴”已成家常便飯。
最終, 他們確定以一臺創新設備為核心的壓力鋼管安裝思路,利用該設備可同時架設3排壓力鋼管,并將運輸和安裝模塊進行拆分,以減少引水工程施工中由于地形過長導致的運輸環節工時浪費
。協同攻堅 彰顯擔當思路有了,核心設備的設計成了最大的難點。
“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注定是艱苦的、困難的,同樣也是充滿挑戰和激情的。”橫亙在眼前的“大山”并沒有讓他們退縮,反而激起了他們征服的斗志。
小組成員通過基于龍門吊結構特點,
創新提出設備結構為“π”型結構設計
,利用結構自身剛度實現中部取管、外側吊裝。考慮到4.2米直徑的壓力鋼管現場安裝對位環節存在一定風險,小組成員
設計了一套液壓電氣組合驅動的對位裝置
,并結合施工斜坡地形特點,采用鉸接形式將該套機構下掛安裝至設備主體結構上,輔助電氣PLC設計,實現手柄遠程操作壓力鋼管200毫米范圍的精確對位安裝。
一山放過一山攔。“為了提升工效,我們將運輸和安裝系統拆分,但也同時帶來了新問題,兩套系統若獨立運行則需要設計兩套牽引系統進行分別驅動。”張延輝說道,“這背離了我們的預期。”
如何將運輸和安裝功能巧妙結合,無疑又是一場攻堅戰。一次試驗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他們多次深入現場,根據現場地形特點分析完善方案。
最終,他們成功研究出可拆卸牽引模塊
,使運輸和安裝系統既可獨立運行,又可通過改模塊進行結合,采用一套牽引設備便可實現兩套系統的驅動需求。
在經過充分設計分析和驗算后,團隊將本套工藝命名為
“復雜地形下的多排壓力鋼管快速安裝技術”
,并將該臺創新設備命名為
“多功能π型架管起重機”
。榮譽背后 初心如磐 2022年,架管機設備制造正式啟動,困難卻接踵而至,“讓我們沒想到的是,疫情徹底放開后,感染人數增多,對項目進度造成很大沖擊。”張延輝說。
危難當前,義不容辭。“我們年輕,耐抗耐‘造’,我們不上誰上。”團隊多名成員主動報名參加了公司的防疫突擊小隊,并積極參與社區的防疫工作,白天投入緊張的工作任務,晚上則在社區擔任防疫志愿者。
2022年5月,架管機制造完成并順利通過廠里試驗驗收,團隊成員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有所放松。
在發運至施工現場應用后,團隊成員持續跟蹤架管機使用狀況,并編制一系列關鍵工序作業指導手冊,將施工過程中的相應問題形成解決說明書。“非常實用,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寶藏資源。”現場施工的同事反饋道。
努力終將收獲果實, 本套工藝設計使企業壓力鋼管安裝設備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不僅助力滇中引水項目觀音山段壓力鋼管安裝順利完工,實現壓力鋼管單管架設效率提升30%,創造一定經濟效益,同時通過中國水利工程協會工法申報和鑒定,申報國家專利4項,相關成果榮獲江西省職工“五小”活動成果二等獎。
他們并沒有滿足于此,仍然奮戰在研究新工藝、新工法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精彩的人生篇章……
———— END ————
審核:魏 芳校審:劉江迪編輯:張妹妹文字:陳陽光來源: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