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一局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精益求精鑄精品工程 7月28日,隨著試驗列車最后一組輪對平穩滑入溪涌站站臺,標志著深圳地鐵8號線三期工程順利完成熱滑試驗,由此,由中鐵一局承建的三期機電工程也進入最后的沖刺建設新階段。
站廳層站名標識 熱滑當天,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專家、代表齊聚溪涌站,在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同時,頻頻拿出手機,邊打卡拍照,邊贊嘆有加:“這個站的確很漂亮,像是把公園搬進了地下”。至此,這座在深圳地鐵建設集團片區考核中名列前茅,又因優雅的設計造型被眾人稱為‘顏值擔當’的車站,再次引發關注,火熱‘出圈’。”
毫米級的工藝之美每處細節都經得起放大鏡檢驗
走進溪涌站公共區,一組高4.5米的“生命之樹”藝術造型總能讓人駐足——數十根仿樹干的鋼結構從地面延伸至吊頂,手繪的枝椏間藏著眾多定制燈具,燈光透過“葉片”在地面上浮現出海浪般的光影漣漪。
“造型越好看,工藝越復雜。事實上,這棵大樹樹干里隱藏著強弱電各專業管線,就像拼拼圖,所有裝飾構件都有對應的安裝位置,一個部件有偏差,其余的都會出問題。” 項目負責人駱曉介紹說。
既要確保每一個構件都嚴絲合縫,實現外觀設計目標,
還要保證設備功能的全部實現,這是對項目部毫米級工藝標準執行和施工組織水平的考驗,更是意志力的比拼。
為了讓管線排布與藝術造型完美融合,項目團隊可是費了心血。工程部副部長杜景潤帶領專業工程師先在BIM模型里進行多次模擬,再用3D打印制作比例樣件反復測試,日常的工作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類數據參數;面對異型裝飾框架,焊工作業人員戴著特制面罩,頂著高溫在僅容一人的“樹干”空腔里進行焊接作業,汗如雨下,幾個小時下來,藍色工裝像是“泡過水”似的變了色。
公共區“生命之樹” 天面鋁板吊頂的施工堪稱“空中繡花”。大面積的吊頂由眾多異形鋁板組成,每塊板的弧度都契合“樹葉舒展”的形態。為了確保每個葉片都能精準落位,項目團隊開創性地采取“雙軌調校法”:在腳手架上架起激光投線儀,通過軌道滑塊調整鋁板角度,再用專業儀器測量平整度。
“最嚴格的時候,一塊板調整十幾次才達標。”木工作業人員回憶,為讓鋁板接縫處的光影連貫,他們拿著手電筒在不同時段測試,最終總結出“陰天調水平、晴天調弧度”的實操口訣,成為高效完成公共區異型裝修的重要法寶之一。
數字賦能的創新之美工程建設再現新的“打開方式”
“以前管線沖突是常事,現在在電腦里就能解決。”項目部BIM 工程師郭順展示著模型的碰撞檢測功能:當通風管與電纜橋架的設計路徑交叉時,系統會自動標紅并計算最優調整方案。
在站廳層的管線排布中,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通過模型優化,將原本需要上下疊放的多組管線改為“分層錯峰”排布,既節省了空間高度,又拓寬了后期檢修通道。這項優化既減少了返工,還大大提高了功效。
校對公共區施工工藝 針對“生命之樹”這一特殊造型,工程師們為每根“樹枝”建立獨立參數庫,包含材質強度、管線容量、承重極限等指標。當裝修團隊調整樹枝角度時,系統會自動提示機電管線是否需要同步修改。
更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團隊通過創建BIM模型,實現了對“時間維度”的提前預警和精準把控。技術人員在模型里植入整體施工進度計劃,同時對每個構件進行計劃安裝時間、最晚驗收節點等時間信息標注,系統通過對比實際進度與計劃,提前預警可能延誤的工序,并據此調整交叉作業順序。
這種“數字預警” 機制,讓整個施工過程像鐘表齒輪般精準運轉。
民生導向的溫度之美賞心悅目與便民實用成為現實
除了擁有“盛世容顏”外,溪涌站無處不彰顯著人文關懷。
首當其沖的就是“極富巧思”的車站照明系統。候車區采用中性光,既保證亮度又不刺眼;通道兩側的指示燈用暖光,營造出引導性的視覺焦點;而“生命之樹”的燈光會隨室外光照自動調節,清晨偏暖、正午偏冷,讓地下空間始終與外界“光影同步”。
車站布局 其次就是車站處處彰顯的“疏堵智慧”。作為海濱小鎮的交通樞紐,如何加快乘客乘車效率及體驗感是重中之重。項目團隊通過BIM模型模擬客流高峰,將自動售票機區域的通風量加大,避免人群聚集導致的通風不暢;調研參考周邊景區的客流規律,優化進出站閘機的布局,設置了寬通道閘機,方便攜帶沖浪板、行李箱的游客快速通行。
風雨淬煉的堅韌之美合力織就車站建設安全守護網
熱滑前一星期,臺風“韋帕”攜暴雨突襲深圳東部沿海。凌晨三點,項目部應急指揮群里的消息持續閃爍:“溪涌站基坑出現積水”“部分臨邊防護被風吹變形”。安全總監劉博盯著實時氣象數據,手指在應急流程圖上快速滑動——這份包含多項專項預案的手冊,是他們提前三個月針對臺風季編制的“護身符”,也是從容應對臺風等惡劣天氣的最大底氣。
“立刻啟動應急響應!”隨著指令的發出,現場瞬間進入“戰時狀態”。物資組帶著沙袋沖向基坑邊坡,快速筑起擋水墻;機電組拆開臨時排水泵的防雨布,按“分區管控圖”布設好水泵……經過18小時的連續奮戰,最終成功抵退“韋帕”,確保了設備的零受損和人員的零受傷。
項目創新推行“三色預警”機制:藍色預警時調整高空作業時間,黃色預警前完成材料歸集,紅色預警則全員轉入防護加固。正是這份“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守護,讓車站的“筑顏行動”得以有序推進。
透光天窗藝術造型 熱滑成功不是終點,項目部的公示欄上,“通車倒計時”的數字一天天減少。那些曾在臺風中加固設備的雙手,曾在焊花中校準焊縫的眼睛,曾在模型里推演細節的大腦,正共同期待著一個時刻——當第一縷晨光透過“樹葉”灑在乘客臉上時,所有的汗水與匠心,都將化作那句無聲的贊美:原來地下空間,也能生長出如此動人的風景。
深圳地鐵8號線三期工程西起小梅沙,東至溪涌站,共設一座車站、一個車輛段,出入線區間共計5.2公里。項目主要承擔溪涌站的機電安裝以及公共區的砌筑裝修任務。
供稿單位丨十二分公司
通訊員丨王震江 郭淑君編 輯丨郭淑君
審 核丨尚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