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初夏的晨霧還未散盡,江蘇啟東市北新鎮三和港畔已傳來機械的轟鳴聲,遠處身長30米的三軸攪拌樁機如鋼鐵巨獸般矗立在江灘上,它們的錘擊聲與潮水聲交織,項目施工現場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始建于1956年的三和港閘,曾是啟東第三大水運要道。但歲月侵蝕讓這座混凝土建筑傷痕累累,閘門啟閉不暢、通航凈高不足、排澇能力僅達設計標準的六成。為了改變現狀,啟東市三和港水利樞紐工程項目,便是在原有閘址下游新建一座水閘和一座船閘,以提升當地的防洪排澇和船舶通航能力。
然而,看著地質勘探圖,項目副經理季云軍不禁皺起了眉頭:“地質表層是3到5米厚的淤泥質軟土,再往下是粉細砂層,這種‘上軟下硬’的地質結構像夾心餅干,而水閘在江口要面臨日夜不息的水浪沖擊,那么在閘口下方建設的防滲墻質量就至關重要了!”
起初,項目部預設采用三軸攪拌樁,但這存在出現樁體斷裂、止水失效的風險。經過多輪技術論證,項目部最終選定復合樁防沖防滲墻,“外層用三軸攪拌樁形成連續的防滲墻,再在其內部植入高強度PHC管樁增強承載力,剛柔并濟、雙管齊下,這樣定能解決水閘口軟土地基的防滲與穩定難題。”季云軍自信地說到。
清晨的施工現場,工人老張正全神貫注地緊盯著儀表盤:“攪拌頭壓力要控制在0.6兆帕,水泥漿液流量必須精確到每秒25升,這就好比在地下繡花,容不得半點馬虎。”只見樁機緩緩下沉,三根鉆桿以不同方向旋轉切割土體,兩側鉆頭正向旋轉中噴涌水泥漿液,中間鉆頭反向噴氣翻拌,經過“兩噴兩攪”工藝,讓水泥土混合得均勻密實是樁體質量的關鍵。每根樁的定位誤差不超過兩公分,相鄰樁體以18.32%重合度進行重復套鉆,既能強化樁的搭接,又可以確保施工設備的垂直度,從而提高防滲墻的整體銜接質量。
接下來就是關鍵的PHC管樁植入了,只見樁機操作工人有條不紊,將PHC管樁按預定樁位緩緩插入三軸樁體,“經過實驗,管樁植入時機最終選在水泥土初凝階段,這時土體具有觸變性,既能保證樁體垂直度,又能形成有效包裹,防止下陷。”項目工程部部長王新柱耐心地解釋道。但新的考驗很快就出現了,“不行呀,這PHC管樁插入時的垂直度傾斜明顯超出設計要求了。”王新柱站在閘室基坑邊緣注視著正在作業的現場。
經過項目團隊一番“會診”后,大家最終決定用高剛度鋼材制作導向架放置在樁體表面,增強PHC管植入過程中的橫向支撐和斜撐,嚴格控制垂直度偏差。閘室翼墻轉角處的測量員小李正用全站儀復核樁位坐標,導槽內已完成的樁體如士兵整齊列陣,經測量,垂直度偏差均被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28天后的樁體取芯試塊抗壓檢測結果顯示,試塊抗壓強度全部合格。
隨著水閘口最后一根三軸攪拌樁施工完畢,這片總長逾200米、深達15米的防滲墻猶如在地下筑起一道“隱形大壩”,項目副經理季云軍笑著望向閘室的方向:“有了下面這座‘水下長城’,即使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這閘也能扛住了!”
來 源:上海交建公司內 容: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