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先鋒 鄧鵬,現任一公司電力變電分公司工程部長,參加工作三十二年,先后參與京鄭線、京九線、武廣客運專線、京滬線、廈深線等多條線路電力變電專業建設。多次擔任集團公司高技能人才鑒定考評組長,曾獲一公司“先進女職工”“先進工
作者”,被聘任為一公司兼職三級專家。
這位在工程領域以“鋼鐵戰士”著稱的女性,日常卻溫聲細語,總是眉眼含笑。 巨大的反差,源于她心中那份毫不動搖的信條:“技術問題絕不能和稀泥!”正是這份對毫米級精度的極致追求,讓她在電力變電的疆場上,展現出不讓須眉的魄力與擔當。
技術為“翼” 以智提質助力降本增效
打鐵還需自身硬,嚴苛的工作標準前提是嚴于律己的工作態度。從初出茅廬的技術員到獨當一面的“技術大拿”,鄧鵬始終將“毫米級精度”作為職業信條,攻克了電力變電專業多項施工難題。
對于施工管理而言,理論知識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懂弄通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她經常查閱相關技術資料,漸漸地她感到腦袋里有“東西”了,眼睛里能看出門道了,心里也更加有底了。
在浦梅鐵路建設期間,牽引變電安裝工程,設備數量大、與其他專業間的接口多,設備安裝工序復雜、技術含量高。特別是鄧家牽引變電所,地勢狹窄,大型車輛通行困難,安裝設備沒有集散之地,且距離帶電線路近,吊車臂轉動危險,如何將70多噸的主變運送進來并準確無誤地安裝在基礎上成為最大的難題。
為了能順利把這4臺“大家伙”安裝到位,她反復與廠家模擬演練,對現場人員多次進行施工難點的技術交底,并派專人盯防與帶電線路安全距離,最終主變精準安放完成,偏差控制在10mm之內,鄧鵬這才默默松了一口氣。
“技術突破沒有捷徑,只有千萬次的重復與改進。”她的工作筆記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數百個工程參數,被同事們稱為“變電施工的百科全書”,遇到施工難題了,工友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她。
創新為“魂” 潛心攻關鑄造變電精品
“課題來源于生產,成果應用于一線”,這是鄧鵬始終堅守的原則。鄧鵬的創新清單上永遠列著施工現場的“痛點”:如何提高變電所網柵安裝精度?怎樣降低電纜溝開挖返工率?
2023年,依托興泉鐵路項目及浦梅鐵路項目,她跟著創新團隊參與《提高鐵路變電所高壓室網柵外觀質量合格率》QC課題,通過改進測量方法和安裝工藝,將合格率從80%提升至90%,該項目獲得北京市質量管理小組示范成果二等獎。
“創新要解決實際問題”。在濰煙鐵路施工中,鄧鵬收集到現場反饋的傳統電纜敷設方式效率低、易損傷問題。她迅速召集項目技術骨干召開技術研討會,組織利用BIM技術建立三維模型,經過37次方案優化,最終研發出包括接觸網支柱固定架、定位滑輪支架以及電纜定位滑輪組的一種電纜鋪設定位裝置,并成功獲得國家專利。
同時,利用接觸網支柱同步敷設三相貫通電纜工法獲得了省部級工法。相比傳統施工方式,電纜敷設工期縮短1倍,人力成本節省30%-40%。有人問她怎么琢磨出來的,她說道:“真沒啥捷徑和竅門,就是有時間就多學、多實踐,日積月累。”
傳承為“媒” 緊盯需求推動技術轉化
科技攻堅,技術領航,技能輸出,鄧鵬不僅自己嘔心瀝血鉆研專業技術,更是想方設法把專業技能無私傳授給同行后輩。
為了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能攻關與業務培訓,她圍繞施工難題、卡點,將多年知識積累傾囊相授,2024年,她組織開展理論、實操等專業技術類培訓共計10課時,培訓人數達300人次,造就了一支愛崗敬業、善于鉆研、勇于創新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青年骨干人才的科技創新團隊。
“測量數據不容疏忽,必須慎之又慎。”在2024年新員工培訓現場,鄧鵬的這句話讓學員們記憶猶新。作為公司兼職三級專家,她獨創的“三維培養法”已成為人才孵化標桿。
理論維度上,她編寫了《電力變電施工技術100問》,每個案例都來自親身經歷;實操維度中,她在實訓基地1:1還原施工測量、二次接線、電纜頭制作,拉線制作,設備安裝等核心工序;職業素養上,她要求徒弟們隨身攜帶“三件寶”:標準規范、檢測工具、工程日志。
2024年“湖北工匠杯”備賽期間,鄧鵬帶著10名選手進行“魔鬼訓練”。白天,她設置各種“故障陷阱”考驗參賽員工的應變能力;晚上,逐幀分析操作視頻尋找提升空間。最終,10名員工包攬牽引電力線路安裝維護工團體一等獎及二等獎,個人第一名、第二名,為分公司高質量發展夯實了人才根基。
“鄧部長的嚴格是出了名的。”青年員工李亮回憶,“第一次獨立編制施工方案時,被要求修改了11遍,但正是這種嚴格,讓我養成了每個數據必核查三遍的習慣。”如今,鄧鵬培養的12名技術骨干已分布在各個重點項目,形成了人才輩出的“鄧家軍”。
從京廣線到襄荊項目,鄧鵬參與建設的電氣化鐵路已超過1000公里。她的辦公桌上貼著一張特殊的標簽:“每天進步0.1%”。這個看似微小的數字,經過幾十年累積,成就了一位女性技術專家的蛻變之路。
來 源:一公司
責 編:頊澤坤
審 核:賀玉琴、耿直
審 定:張陜峰
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