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喜迎局成立120周年★
航道史話 為慶祝局成立120周年,“”微信公眾號特此推出《航道史話》專欄,以史料連載的形式回顧上航局成立120年來各個時期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和驕人業(yè)績,以此激勵航道職工繼承和發(fā)揚百年航道精神,在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征程上書寫下一個甲子的輝煌篇章。
吹填復興島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浚浦局吹填了上海唯一的內(nèi)陸島——
(前稱周家嘴島)。島上的復興島公園內(nèi)有上海首個公園黨群服務站、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如今成為展示上航局與復興島發(fā)展之間深刻歷史淵源的歷史教育基地。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答案
答案:復興島;白廬 在黃浦江治理工程中,浚浦局對周家嘴進行了整治。該工程是繼吳淞內(nèi)外沙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1913年4月30日開始沉入第一塊柴排,在嘴的淺灘筑弧形大堤。至1916年,圍堤內(nèi)逐漸淤高,為以后吹填該島奠定了基礎。
1912至1921年間,共挖泥709立方米,其中外商承包394立方米,其余為浚浦局自行完成。
1927年浚浦局建成復興島定海路橋
1925年開始,浚浦局正式在虬江口至周家嘴間大片淺灘處圍堤吹填。工程首先從上游三角區(qū)開始,拋卸沉排塊石,圍筑土堤,先后分兩次吹灌填高至5.5米,面積為160畝,于1926年7月成陸。
復興島橋牌 該島吹填成陸后,在臨駁岸不遠處開挖了一條寬45.7,深2米的通航運河,為小型船舶進出與停泊港提供條件。1927年6月,浚浦局開始造橋(定海橋)工程,由浚浦局自行設計和施工,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主引橋長30.5米,兩端引橋分別為27.5米、35.5米,設計凈空9.14米,至1927年底完成通車。
1928年3月至1930年10月,浚浦局在周家嘴島中部和下游進行圍堰吹填,筑高至設計標高6.1到6.4米范圍。該島下游段圍堰為935畝,至1934年底完成,歷時4年多,吹填標高為6.1米。
復興島航拍 周家嘴島(現(xiàn)為復興島)吹填成陸面積共1700畝,吹填泥方量803萬立方米,島呈弓形,長2926米,最寬處在中部為550米。該島吹填完后,即著手平整土地、建筑道路,全島南北曾設置兩條主要干道,命名為浚浦東路(現(xiàn)已廢除)和浚浦西路(現(xiàn)為共青路),貫通定海路橋直至該島下端,并設置若千交叉支路
。 該島除少數(shù)地畝外,大部分土地均為浚浦局產(chǎn)業(yè)。當時除自用的周家嘴工場和員工俱樂部花園(現(xiàn)為復興島公園),其余均租給工礦企業(yè)。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者曾霸占該島作為軍械儲存地,并更名為定海島。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在該島設立海軍學校。抗戰(zhàn)勝利后,小島改名為復興島,沿用至今,并建起“復興島收回紀念碑”,以示紀念。
復興島公園內(nèi)的白廬 值得一提的是,復興島公園內(nèi)的白廬曾是浚浦局的俱樂部辦公地,后被評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也成為上海首個公園黨群服務站。因其高顏值和多功能,已經(jīng)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網(wǎng)紅打卡地”。如今,白廬被改造成為展示上航局與復興島發(fā)展之間深刻歷史淵源的歷史教育基地,向更廣大社會公眾介紹上航局在黨的帶領下,與時俱進、服務民生的光輝歷程。
(部分史料選自《上海航道局局史》)
來 源:黨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