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隨著十余輛機動車在崇福北收費站順利駛入蘇臺高速(二期)公路,標志著蘇臺高速公路南潯至桐鄉段及桐鄉至德清聯絡線(二期)正式通車運營,長三角“1小時交通圈”從圖紙走進了百姓生活。
蘇臺高速(二期)土建4標項目航拍圖
蘇臺高速(二期)全長約44公里,主線和聯絡線均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主線設計時速120公里,聯絡線設計時速100公里,由承建的土建4標,全長約8.6公里,橋梁占比達93%。作為長三角高速路網“縱三線”的關鍵部分,它的建成讓蘇南與杭甬地區的車程縮短2小時,串聯起蘇州、杭州等萬億級城市,為區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能。
破局攻堅:創新管理打通施工斷點
洲泉高架一號橋跨京杭運河段航拍圖
2023年10月,在杭嘉湖平原的施工中,征遷與涉路施工成為首要挑戰。崇福北互通主線橋施工因墳墓群受阻,“當時每天盯著倒計時牌,就像看著心跳儀。”項目副經理尹建坤回憶道,他深知解決這種問題,只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項目團隊立即成立征遷協調組,與地方政府聯動,僅用一個月完成墳墓群遷移工作,并通過樁基施工與提梁站移位雙線作業,搶回20天工期。
“崇新線的日均通行量很大,我們要在這里施工,就像在血管上做手術。”尹建坤說道。洲泉高架一號橋橫跨日均流量巨大的崇新線一級公路,項目團隊提前3個月謀劃交通導改方案,通過第三方評估、專家論證及多部門聯合推演最終獲批施工許可,創新采用“短時卡口截流+架梁順序優化”模式,在保通前提下高效完成施工。
管理層面,項目引入信息化系統,對預制梁澆筑、預應力管樁施工等工序實時智控,同步上傳數據預警質量風險;運用“BIM+GIS+IOT”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管理可視化與生產智能化,在浙江省2024年上半年71個標段綜合檢查中躋身全省7個“施工較好標段”。
綠色共生:運河畔的生態施工實踐
項目“花園式”工地打造
項目緊鄰千年水道京杭大運河,
控制性工程洲泉高架一號橋主橋上跨京杭大運河,
環境保護是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緊張的工期和繁重的加工、運輸作業下,如何高標準做好環保工作,也是我們的重要考量。”項目經理賈軍軍回憶道。
為此,項目團隊將“花園式工地”理念貫穿建設全程。2023年8月,第十九屆亞運會即將在杭州召開,桐鄉市作為周邊輻射區域,深入開展建筑工地揚塵污染專項治理行動。項目預制梁場存梁區和沿線橋下存在大量裸土,考慮到綠網覆蓋不僅使用周期短、人工費高,且難以降解,不利于周邊環境。項目團隊便創新提出“草籽換綠網”方案,將預制梁場作為試點,綜合考慮當地氣候、草籽生長周期和成活率選用四季青草籽,進行試點種植。試點成功后,沿線墩柱下都撒上了同類草籽,整個建設期間,無施工擾動區域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揚塵得到了有效治理。
洲泉高架一號橋跨河施工時,項目定制一體化防護設備減少建筑垃圾,將護欄延長至1.5米并設置全封閉兜底平臺,實現施工碎屑100%攔截;每月檢測掛籃下方水質PH值,確保運河環境與通航安全不受影響。
紅帆領航:黨建賦能工程攻堅
項目黨員示范崗檢查梁板養護噴淋
項目地處浙江嘉興市,結合“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項目黨支部以“七抓”為黨建工作切入點,深推黨建安全環保質量一體化,持續鞏固深化基層黨支部創建成果,把黨旗插在工地上。
通過“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機制,培育“懂安全更懂環保”的管理團隊。在洲泉高架一號橋掛籃施工中,黨員潘強創新提出標準化作業模式,利用預應力混凝土的養護期,將施工分解為底腹板鋼筋綁扎、內模安裝等9大工序,主橋四個主墩排序進行掛籃節段施工,從而形成循環圈,通過桌面推演與專項培訓形成“肌肉記憶”,每個節段較常規模式縮短工期4天,助力項目提前2個月完工。12名黨員組成突擊隊駐守關鍵節點,推動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
此外,項目承辦浙江省公路工程監理巡視技能競賽、“無腳本”應急演練,設立職工書屋并獲嘉興市工會認證,被授予桐鄉市“清廉觀察站”,組建“藍馬甲”志愿服務隊關懷產業工人,將黨建融入建設各環節。
歷經900余天建設,蘇臺高速(二期)土建4標最終以交工質量評定96.7分的好成績榮獲全線第一,為項目建設畫上了圓滿句號。
來 源 | 二公司
供 稿 | 李雪、趙亞京 校對 | 劉澤民
責 編 | 郭亞維、劉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