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五局成都公司青藏高原的午后,狂風裹挾著沙粒,狠狠地砸在青海S220線建下項目部的鐵皮屋頂上,發出陣陣噼里啪啦的聲響。在這海拔4500米的工地上,有一群90后年輕職工,他們在缺氧與強紫外線交織的艱苦環境中,勾勒出一幅別樣的青春畫卷。
清晨七點,項目副總工、93年的劉佳林已經在路面施工現場。“昨天的進度有點慢啊,今天得補回來,趁著這幾天天氣好,晚上應該加班晚一點,早上早一點出料。” 他對身邊的施工隊負責人說,聲音里帶著剛從被窩爬出來的沙啞,卻透著不容置疑的認真。缺氧讓他說話時不得不時不時停頓換氣,額角的青筋在黝黑的皮膚下若隱若現。
上午十點,辦公室的宋生福,這位99年出生的年輕人,正站在果洛州自然資源局的辦事大廳里,手里緊緊攥著一個文件袋。他身穿的紅色工裝外套上沾滿了路途的塵土,文件袋的邊角在高原強勁的罡風吹拂下顯得有些卷翹。額頭上滲出細密的薄汗,因缺氧而使得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氣音,每句話的末尾都伴隨著輕微的喘息:“科長,您看這附件……報告里已經補充了臨時用地的坐標數據。”
中午十二點,瀝青路面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項目工程部副部長、94年出生的趙昕映正站在現場,一絲不茍地檢查核對瀝青面層的松鋪厚度,力求確保施工質量無懈可擊。高原正午的悶熱空氣,再加上160℃以上的瀝青面層混合料高溫,使得他的襯衫后背已被汗水浸濕一大片。盡管如此,他仍不時拿起手中的水杯輕抿一口,以緩解干渴的喉嚨,而他的眼神卻始終緊盯著現場的攤鋪機,毫不放松對施工質量的監督。
下午三點,商法部的00后員工張洪正伏在辦公桌前,認真核對工程部提交的收方清單。他指尖輕觸打印紙,逐行比對工程量清單與計算公式,筆尖在發現差異處迅速圈畫。“這期的工程量計算準確無誤,且完全符合約定。”他直起身,輕輕揉了揉發酸的脖頸,對項目領導匯報道,“下午需與施工隊確認簽字,以免耽誤結算進度。”由于長時間低頭工作,起身時他感到些許頭暈,便扶著桌沿穩了穩身體,隨即拿起筆,在收方結算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傍晚時分,項目部管理人員在會議室碰頭。孟衛強正仔細整理白天的路面測量數據,試驗室林世康正對著混凝土試塊強度報告逐項核對,物資部譚彪則專注地匯總物資招標進展。會議室里,唯有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鍵盤敲擊的嗒嗒聲交織。窗外,夕陽將天空染成橘紅色,余暉透過窗戶灑入室內,映照在他們年輕的面龐上,顯露出專注而堅定的神色。
“今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按計劃完成了。” 項目副經理羅建國抬起頭,目光掃過這些年輕人,臉上浮現出一絲疲憊卻帶著滿足的笑容。“明天繼續加油!” 劉佳林隨即附和道。
夜色漸濃,項目部的燈火依然璀璨。90后管理人員在青藏高原這片艱苦的土地上,以自身的堅守與擔當,深刻詮釋了青春的真諦。他們的青春,無需華麗的辭藻點綴,卻在項目管理的崗位上,煥發出熾熱而耀眼的光芒,不受任何定義的羈絆。
END信息來源丨建下項目 宋生福
本期編輯丨后云川掃碼關注中鐵五局成都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