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先鋒 廖福超,現任西安分公司西十項目接觸網作業隊技術主管,曾獲“中國中鐵科技三等獎”“湖北省優秀特級技師”,西安分公司“先進個人”“優秀指導老師”“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通過我們反復試驗,接觸網支柱的腕臂安裝已經可以實現‘工廠化生產預配,一次性安裝到位’。目前,這項新技術正在項目上大規模推廣應用。”7月14日,在位于陜西商洛的西十高鐵四電項目部,西安分公司技術總工廖福超,正和同事們忙碌在施工現場。
接觸網支柱,是為列車運行提供電力的支撐裝置,腕臂則是該裝置的關鍵部件。以前,腕臂生產出來后,在裝上接觸網支柱的過程中,需要逐個調試,耗時費力。今年3月起,廖福超帶領團隊成員展開技術攻關,歷經三個月的努力最終取得突破。僅此一項創新,就能至少為項目縮短超過兩個月的工期,節約成本四五百萬元。
今年44歲的廖福超是湖北省評出的特級技師。這樣的經歷,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很常見。
1997年,廖福超從技校畢業后,入職中國中鐵成為一名接觸網工,先后參與了大秦線、京滬線、廣珠城際、蘭渝線、陽安二線、玉磨線、西十高鐵等眾多鐵路線路的大型接觸網工程建設。
“我國鐵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列車運行速度不斷提升。運行速度每一次提檔,都對技能工藝提出新的要求。”在還是一名普通工人時,廖福超就樹立了一個觀念:學校教的課本知識,只是入行的“敲門磚”,必須在工作中永葆持續學習、不斷精進的勁頭,敏銳發現每一個技術難點并逐個擊破。
2020年,廖福超參與陽安二線擴能改造項目時,發現該項目在對既有線路接觸網支柱進行快速組立與整正時,面臨難題。
“這個項目是對既有線路進行改造,為了盡量降低施工對列車運行造成的影響,每天的施工窗口時段只有兩個小時。”廖福超說,按照傳統方法,組立與整正一根接觸網支柱要耗時約40分鐘。按此速度,每天只能組立與整正兩至三根接觸網支柱,施工速度很慢。
為此,廖福超帶領團隊成員改造施工流程,提前用經緯儀和水平儀把需要安裝接觸網支柱的點位,以及支柱入坑的角度、深度等指標全部進行精細化測量與確認,以提升接觸網支柱首次入坑的準確性,降低二次調整的概率。同時,他們對調整支柱時用到的正桿器進行改進,加大正桿器的前搖臂尺寸,提升用正桿器調整接觸網支柱時的速度。
這項技術創新被應用到陽安線全線上萬根接觸網支柱的組立與整正中,幫助項目縮短近半年的工期,節約施工成本上百萬元。
近三十年來,廖福超主持了《曹山站下行北京端專運便道硬橫跨基礎定位方案》《貴陽南站接觸網下部施工方案》《廣珠貨線江村站拔接方案》《既有客專更換接觸網錨柱施工工法》《既有鐵路橋隧段接觸網改造關鍵技術研究》等多份技術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并參與了甘青線《日式腕臂計算與安裝》、蘭渝線《分相整體吊弦一次安裝計算》、玉磨線《隧道錨栓灌注與拉拔》等技術革新項目。
對技術創新的執著,讓廖福超收獲了巨大的成長。面對有的技術創新點,他甚至不懈跟蹤關注13年,不斷挑戰自我。
接觸網支柱的底端,需要靠一顆顆進行螺絲緊固。以前,這些螺絲大多依靠工人用扳手進行手動緊固。2012年,廖福超創新思路,將修車常用的風槍進行改造,制作成基礎螺帽快速緊固裝置,通過電動設備大幅提升工人們緊固螺絲的速度。2018年,廖福超又帶領團隊成員,針對接觸網支柱底端的螺絲緊固工序,研發制作出更加小型化、輕量化的電動扳手,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廖福超依舊沒有止步于此。“如今盡管有了電動扳手,但由于每顆螺絲的力矩要求不同,工人在用電動扳手快速擰緊螺絲后,還是需要手動調整每顆螺絲的力矩。”他說,眼下正努力研發力矩電動扳手,將緊固螺絲和調整力矩“兩步變一步”,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工人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我要不斷突破自我,把技能技術打磨到極致!”廖福超充滿信心地說。
湖北日報網址鏈接二維碼來 源:湖北日報、西安分公司
責 編:頊澤坤
審 核:賀玉琴、耿直
審 定:張陜峰
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