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一條鋼鐵巨龍穿山越嶺,在中歐腹地刻下中塞友誼與合作是吊裝網的嶄新坐標。作為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工程,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項目不僅是基礎設施合作是吊裝網的典范,更是一條貫通山河、連接民心是吊裝網的發展紐帶。其中,PP段自開工以來,在地質極其復雜的崇山峻嶺間攻堅克難,嚴控質量,安全高效推進施工任務,成功打通兩座隧道,為項目順利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書寫了屬于新時代建設者的海外奮進篇章。
技術攻堅:在“地質博物館”中雕刻鋼鐵絲帶
塞爾維亞崎嶇多山的西南部,E763高速公路PP段的建設者們正在用汗水與智慧雕刻出一條穿越群山的“鋼鐵絲帶”。其中最為艱難的戰場,便是兩座隧道——Munjino Brdo隧道與Laz隧道。這兩座隧道總長超過5.4公里,是塞爾維亞目前在建的第一、第二長高速公路隧道,是塞爾維亞高速公路建設史上的重點工程,也是技術難度最大、施工挑戰最多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其中,Munjino Brdo隧道所面臨的地質條件之復雜,被國內外多批次隧道專家所公認,甚至在前總理的全國電視講話中被多次提及。“難”成為所有人對它最直接的感受。“面對軟弱頁巖地質條件,不僅要控制其變形量,還要控制其變形速率,真的太難了。”這是項目隧道責任工程師Nikola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Munjino Brdo隧道貫穿IV、V級碳質頁巖地層,如同穿越一個“地質博物館”—— 巖體松散破碎、節理裂隙發育、接觸面光滑、富水易塌,極易發生塌方、大變形,項目甚至為其特有的塌方形式創造了一個新名詞:“溜塌”——區別于快速、猛烈的大規模坍塌,“溜塌”如同細沙從碗口大的豁口中緩慢滑落,持續而隱蔽,極具危險性。這些特殊的地質特征,對隧道結構穩定性提出了極高要求,也為施工組織、技術方案制定、設備保障與安全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溜塌”頻發 同時這也是一次與極端地質條件的較量,每一步都是技術的突破。面對復雜的地質環境,項目團隊迎難而上,第一時間成立“軟弱圍巖隧道變形控制”專項攻關小組,圍繞設計優化、施工工藝改進、工序銜接展開全鏈條研究。通過組織專家多輪現場會診、反復比選模擬方案,逐步摸索形成了系統解決路徑。最終,項目采用“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勤量測+早封閉”的組合施工方案,同時融合超前地質預報、后補注漿、動態監控等多項技術措施,實現對軟弱圍巖掘進的精準控制。
超前小導管安裝后補注漿加固滑動查看更多 施工過程中,項目建立高精度監測系統,在拱頂、側墻等關鍵部位布設監控量測點,實現數據的快速采集與實時反饋,指導現場開挖作業,確保掌子面的每一步推進在“可控范圍”內。針對典型軟巖段,設立“變形觀察區”進行試掘進與工藝優化,通過加密鋼拱架、增強初支剛度、提高二襯混凝土配筋率等手段,不斷提升結構穩定性與施工效率。特別是在大變形段,創新采用“大管棚全斷面支護+預注漿加固處理”模式,引入“化灌注漿”新工藝,有效防止圍巖坍塌和拱頂蠕動,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系數。
除技術創新外,項目在資源配置上同樣嚴謹有序。進口的大功率鉆機、濕噴臺車、液壓平臺車等先進設備全面投入使用,顯著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現場推行“雙值班”制度,白夜兩班無縫銜接,實現“設備不停、人輪轉”,確保進度質量“雙達標”。
2024 年 12 月,在歷經無數個日夜與復雜地質條件的艱苦博弈后,隨著挖機破開圍巖的轟鳴聲,Munjino Brdo 隧道左洞終于順利貫通,至此隧道雙洞全面貫通。這一節點,標志著 E763 高速公路 PP 段控制性工程實現關鍵突破。在圍巖軟弱破碎、施工風險極高的艱難處境下,項目團隊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卓越的智慧,再次奪取勝利。此次貫通不僅為后續路面及機電施工掃清障礙,更如一座堅實的里程碑,為全線通車奠定了穩固基礎。
工期突圍:在“時間戰場”上跑出中國速度
PP段路線全長30.15公里,地處塞爾維亞西南部的丘陵與山地交匯地帶,是整個E763高速公路中的核心控制性路段之一。該區域地勢復雜、山高谷深,地形條件嚴峻,工程結構形式多樣,且作業面交叉密集,施工組織難度極大。項目自開工以來,便承受著“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協調難”的多重壓力,如何在限定工期內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施工任務,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首要難題。
為確保項目能在2025年順利實現通車目標,項目部以問題為導向,圍繞施工組織與管理展開全方位優化。首先在計劃管理上,采取“設計-施工”并行推進模式,實現設計圖紙與現場施工的無縫銜接。同時,建立“節點工期”倒排機制,將施工任務細化分解到每個工序、每個環節、每一周甚至每天,力求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崗、時限到日”。為確保計劃執行落地,全線推行“日通報、周調度、月考核”機制,形成高頻率、高效率的調度體系,有效提升施工組織的響應能力與執行力。
此外,項目還強化資源調配和動態協調機制,針對關鍵線路、重點工序及時投入骨干力量和機械設備。根據地質與結構條件,項目按隧道、路基等專業劃分“作戰小組”,由分部管理人員帶隊專職推進,通過“點對點”攻堅模式,實現施工力量精準投放與局部突擊。例如在Munjino Brdo隧道,項目專門成立“搶險突擊隊”,24小時不間斷作業,攻克了多個關鍵節點,確保了項目總體工期的可控和可期。
面對工期壓力,項目團隊更是主動延長工作時段,實行“白加黑”的彈性作業制度。管理人員白天巡查協調,晚上梳理問題、優化方案;施工班組輪班作業、人停機不停,確保現場始終保持高效運轉。“每天早上7點上工地,晚上11點還在辦公室寫日報、查材料。” 雖然辛苦,但隨著工程一天天推進,大家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在快節奏推進施工進度的同時,項目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為本”。通過現場標準化、可視化管理,提升作業人員對工藝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項的掌握程度。執行工序“三道驗收制”(班組自檢、現場監理、項目質檢)確保施工質量閉環管控;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和專項安全檢查,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最終實現了自開工以來“零傷亡、零事故”的安全目標。
當前,隨著項目各控制性節點陸續突破,施工進展已全面進入沖刺階段。未來,E763項目PP段將繼續秉持“管理嚴、效率高、質量優、安全穩”的原則,以只爭朝夕的姿態、全力以赴的行動,確保項目如期實現通車目標,為中塞共建“一帶一路”交出一份高水平、高質量的答卷。正如項目經理所說:“在國外建隧道,干得是‘繡花活’,但我們拼的是‘硬核’,拼的是速度與品質并重的中國實力。”
團隊協作:在“勠力同心”中奏響奮進強音
在沖刺攻堅的關鍵階段,項目迅速響應部署,凝聚起“一切圍繞工期轉、一切圍繞通車干”的強大合力,充分展現了團隊協作的戰斗力與凝聚力。
6月某日下午1點,項目部接到緊急搶工指令。全體管理人員第一時間響應,迅速整裝集結,統一穿戴勞保用品,奔赴隧道作業一線,參與人行道蓋板灌縫施工任務。此次任務涵蓋四條人行通道,總長度達5.4公里,作業面長、工作量大、時間緊迫,加之作業區域密閉、粉塵較重,對人員體能與協作能力均提出了極高要求。
面對挑戰,項目團隊快速分組,明確分工,緊密配合。有人負責搬運材料,有人專注填縫作業,有人協調物資調度,每個環節銜接有序、協同高效,整個現場一片熱火朝天、井然有序的施工場面。大家咬緊牙關、揮汗如雨,以高度的執行力和頑強的意志力投入戰斗,僅用數小時便順利完成全部作業任務。
這場突擊行動不僅是一場效率與協同能力的“實戰演練”,更是一場凝聚力與精神風貌的集中展現。它充分彰顯了項目團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鐵軍精神,也為項目如期通車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這條塞爾維亞高速建設的“鋼鐵戰線上”,每一場奮戰、每一次團結協作,都是通往成功的堅實腳步,也在中塞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譜寫出中國建設者最動人的時代篇章。
屬地融合:在“命運共同體”中播種未來
項目始終堅持“在地建設、屬地融合”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項目實施與屬地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持續加強溝通協作與能力培訓,著力提升屬地員工的專業技能與管理水平,逐步打造出一支技術過硬、熟悉工藝的本地人才隊伍。目前,在隧道、地質、測量、安全等關鍵技術崗位上,已有多名屬地員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本地骨干”,成為工程建設的重要力量。
為進一步加快屬地人才成長,項目創新推行“中塞結對”機制,安排中方技術人員與屬地員工一對一結對幫扶,在現場調度、施工管理、質量控制、安全檢查等一線工作中“傳幫帶、共提升”,實現了知識的有效傳承與經驗的高效共享。同時,項目還常態化組織技術講堂、應急演練、安全培訓等多樣化活動,不斷增強屬地員工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通過這一系列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機制,項目不僅為當地輸送了大批實用型人才,也推動了先進技術、管理理念與職業精神的屬地落地,為中塞構建命運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融合模式既保障了工程高質量穩步推進,也進一步加深了中塞員工之間的理解與友誼,成為“一帶一路”項目屬地化建設的典范實踐。
文化交融:在“心靈相通”中筑牢友誼基石
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始終高度重視中塞員工之間的文化融合與人文交流,依托駐地營區設立“中塞文化體驗角”,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構建起中外員工互學互鑒、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該體驗角不僅是展示兩國文化魅力的平臺,更是推動團隊協作、增進彼此理解的重要載體。
每逢春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項目組織中方員工開展包餃子、寫春聯、剪紙、學中文等系列文化體驗活動,同時邀請屬地員工共同參與,并贈送象征祝福與團圓的特色紀念品。通過這些細致而溫暖的安排,使屬地員工切身感受到中國節日的熱烈氛圍和濃濃情意。一位塞爾維亞員工表示:“感覺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
與此同時,在塞爾維亞新年、復活節、薩瓦節等當地重要節慶期間,屬地員工也踴躍籌劃文化活動,邀請中方員工一同參與傳統慶典。民族舞蹈展演交流活動中,雙方員工熱情互動,彼此學習彼此文化,營造出溫馨和諧、融洽共處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通過不斷深化文化交流與融合,項目實現了從“物理連接”到“心靈相通”的轉變。中塞員工在共同奮斗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友誼,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充分展現了中國企業“建一條路,融一座城,連一片心”的責任擔當與國際形象。
責任擔當:在“一帶一路”上傳遞中國溫度
在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項目團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踐行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充分發揮“走出去”央企的品牌影響力與使命感,持續在教育幫扶、安全宣傳、屬地關懷等方面深耕細作,致力于在“建好一條路”的同時,“傳遞一份愛”、“播撒一片情”。
為周邊小學捐贈物資 為促進屬地青少年教育發展,項目組織開展“千名工程師進課堂”系列活動。項目工程師走進沿線中小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有趣的展示,向學生們普及基礎工程知識、安全常識與職業啟蒙,激發他們對科學與工程的興趣,幫助他們拓展視野、樹立理想。工程師們還分享自己在海外項目建設一線的親身經歷與奮斗故事以及中國文化,讓孩子們在互動中感受中塞合作的溫度與活力。
“千名工程師進課堂”活動
在兒童節等重要節點,項目團隊多次走進沿線學校,向師生捐贈書包、文具、體育器材等教學用品,用實際行動關愛兒童成長、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項目成員為當地小學生舉辦趣味文體活動,傳遞歡樂與溫情,深受學校師生及家長歡迎,增進了中塞友誼。
兒童節開展趣味活動 項目團隊在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始終心系周邊村落發展,多次捐贈混凝土助力當地基礎設施升級。這些混凝土被用于建造足球場與籃球場,為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落日余暉下,孩子們在嶄新的球場上追逐嬉戲,小小的足球在綠茵場上歡快滾動,承載著他們熊熊燃燒的足球夢。球場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體生活,更成為中塞友誼的見證,讓兩國人民的心因這條“鋼鐵絲路”而更加緊密相連。
同時,項目施工現場長期向屬地政府機關、大學師生、行業協會和新聞媒體開放,已累計接待數十批次交流團組參觀學習。項目團隊通過展板展示、現場講解、互動問答等多種形式,全面介紹中國在隧道掘進、路面攤鋪、智能施工等方面的技術經驗與管理理念,彰顯了中國建設者的專業實力和責任擔當,提升了中資企業在塞爾維亞社會各界的認可度與影響力。
“千名工程師進課堂”活動
“我們建的是路,連的是心。”通過這一系列富有溫度的社會責任實踐,E763項目不僅搭建起中塞民眾之間的友誼橋梁,也進一步樹立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良好海外形象,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互聯互通與民心相通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車啟程:在“鋼鐵絲路”上駛向未來
2025年7月5日,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PP段正式建成通車,通車儀式在項目現場隆重舉行。武契奇高度評價了中國建設者的卓越貢獻,并自豪地宣布塞爾維亞已建成世界級的基礎設施網絡。他盛贊PP段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特別指出項目成功攻克了耶利察地區極其復雜的地質難題,建成了包含拉茲隧道(Laz)和穆尼諾·波勒多隧道(Munjino Brdo)這兩條塞爾維亞最長、按照世界最高安全標準建造的高速公路隧道群。武契奇強調:“如今,所有昔日坑坑洼洼、彎彎曲曲的小路和土路,都已成為我們塞爾維亞最現代化、最安全的高速公路。塞爾維亞如今擁有發達的基礎設施,并將繼續與中方伙伴共同推動后續段落的建設。”武契奇動情地表示,這條“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速公路是塞爾維亞國家力量與繁榮的象征,兌現了讓人民享受便捷交通、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承諾。
E763高速是泛歐11號交通走廊塞爾維亞段,是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個落地的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中國企業在歐洲承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從貝爾格萊德市向北經E75高速可連接匈牙利,經E70高速向東北可達羅馬尼亞,向西可達克羅地亞,向南可達黑山,是塞爾維亞連接黑山出海口最安全、快捷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巴爾干地區與周邊國家的運輸大動脈。項目建成后將完善塞西南部地區高速公路網,減少查查克城市內擁堵,提高車輛通行效率,進一步完善區域交通網絡,極大改善沿線居民的交通條件和出行效率。E763高速公路PP段的通車,不僅展現了中國工程技術的實力,也書寫了中塞友誼新的篇章。
從一紙藍圖到通途大道,從合作協議到心靈契合,E763高速公路PP段的建成通車不僅見證了中塞兩國合作的堅實成果,更在“一帶一路”的世界坐標中鐫刻下中資企業開拓奮進的身影。
供稿丨左夢瑤 編輯丨
王帥 審核丨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