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對6月23日,以“節能增效 煥‘新’引領”
為主題的2025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全面開啟。三公局在建項目以節能降碳與綠色發展為理念,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建筑工地是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的重點領域,其節能環保實踐對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意義重大。作為三公局的重點項目,南京白下高新區核心B地塊項目用實際行動,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桿,彰顯了服務社會、守護環境的責任擔當。
由三公局承建的南京白下高新區核心B地塊項目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白下高新區,項目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99.60米。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辦公、公寓、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文化功能于一體,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新區高端辦公區域,打造一種高品質時尚科研辦公方式。
綠色黨建領航筑牢生態建設“紅色堡壘”
在南京白下項目工地,一面鮮紅的黨旗始終飄揚在綠色施工一線。項目以黨建為“紅色引擎”,將生態文明理念嵌入施工管理各環節,讓“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綠色共識深植每個建設者心中。
每周一的早會上,都會有10分鐘的“環保微課堂”,從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專題學習,到組織觀看《美麗中國》等節能環保宣傳片,一場場“沉浸式”教育讓環保意識從紙面落到行動。鋼筋工老張記得,第一次看完長江生態修復紀錄片后,工人們自發在鋼筋加工棚旁增設了廢舊鋼筋回收池,“以前隨手丟棄的短鋼筋頭,現在都成了二次加工的‘寶’”。
綠色施工筑基繪就低碳建造“實踐畫卷”
控塵“神器”鎖住藍天。為破解施工現場揚塵管控的難題,項目團隊引入遠程自動控制型高壓微霧噴淋系統。“高桿噴淋”如同智能衛士,特制噴頭噴出的微米級水霧在空中織成細密“捕塵網”,當PM2.5監測數據超標時,智能面板自動啟動噴淋,精準降塵的同時每天節水超60%。這項技術憑借創新設計,一舉斬獲2024年度企業級工法,讓工地周邊的天空始終澄澈。
現場以硅砂、水泥蒸養而成的ALC墻板,重量僅為傳統墻體的1/3,卻兼具保溫、隔音、防火多重功能,讓建筑“瘦身”的同時,能耗降低30%。而疊合板的應用更堪稱“時間魔法師”—預制底板提前生產,現場僅需澆筑少量混凝土,既節省了模板用量,又讓工期大幅縮短。
面對基坑降水的浪費難題,項目技術員小盧出招在工地旁建起三級沉降池。渾濁的基坑水經過沉淀、過濾、凈化后,搖身一變成為噴淋系統的“生命之源”。“每天20立方米的循環水,相當于填滿80個浴缸。”小盧指著流動的水管笑道。如今,這些“重生”的水資源,正默默滋養著工地的每一寸土地。
生態保護賦能守護施工環境“綠色本底”
項目建立全周期環境監測機制,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工地生態系統。
精準施策,讓揚塵“無處遁形”。
在土方開挖階段,項目團隊用“雙重保險”鎖住塵土。采用4針以上全新料聚乙烯防塵網覆蓋裸土,2臺揚塵監測設備與6臺視頻監控構成智能“天眼”,一旦監測指標異常,系統立即預警,確保污染防控措施“秒級響應”,讓工地環境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同時,圍擋頂部噴淋、塔吊噴淋系統24小時待命,2輛灑水車穿梭作業,出入口的車輛沖洗設備則確保每一輛出場車輛“凈身而出”。
綠色科技,筑就施工新篇。
項目致力于推動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整合前沿技術引領施工現場綠色轉型。施工技術上,推廣自密實與清水混凝土技術,提升效率與質量,減少材料浪費和污染。探索建筑固廢再生利用,將廢棄混凝土等轉化為墻體材料,實現資源循環與降低成本。全面應用BIM技術,通過三維模型實現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提升施工管理精細化與智能化。在富水地層地下室施工中,創新采用變直徑鋼筋籠擴大頭抗浮錨桿技術,解決施工難題,保障結構安全,減少資源浪費與污染。
標桿引領,紅榜閃耀。
通過構建智慧化工地管理體系,項目實現施工全流程標準化、規范化,成功摘得“南京市房屋市政工程安全文明標準化工地”桂冠;面對南京市嚴格的揚塵管控要求,南京白下項目全員以踏實肯干的作風,嚴格落實揚塵治理各項舉措,多次榮登“揚塵管控紅榜”。
綠色發展沒有終點,節能環保永不止步。當綠色黨建引領方向、綠色施工落地生根、節能技術持續迭代、生態保護深入人心,建筑行業的綠色革命終將匯聚成磅礴力量。讓我們攜手同行,在每一處工地播撒綠色種子,收獲生態與發展共贏的璀璨明天!
來源:建筑公司 梁海杰 劉鑫垚 袁夢編輯:袁夢主編:魯安琪校對:楊婧初審:高亞航審核:李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