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孔,安排你是吊車圖片的人和我一起把這跨梁是吊車圖片的支架再檢查一下,馬上元旦了,可不敢出安全問題啊!楊文,你盯著那孔連續梁是吊車圖片的波紋管安裝,位置一定要準確……”
在高架橋施工現場,工區長張鵬用對講機井然有序地安排著工作。
2016年年底,張鵬作為項目第一批管理人員進駐成都地鐵17號線項目,負責高架段施工現場管理。剛到工地現場,看到一眼望不到頭的園林、眾多的房子,幾乎找不到一處空地,張鵬的心就咯噔了一下,以前的施工場面不是荒山野地就是廣闊的沙漠,哪里見過這復雜的。這工作面可怎么打開?
第一次“進城”施工,大意不得。張鵬迅速展開了現場踏勘工作。一了解得知,這園林可非同一般,最貴的一株就達幾十萬。為掌握苗木的種類、價值,胸徑尺寸等知識,張鵬經過“突擊”學習后摸清了標段1.2公里范圍內3917棵苗木、202間房屋以及其他管線布置走向、圍墻水管設置、園林產權單位等情況,并分類進行統計,為征遷工作的開展夯實了基礎。不久一個標準化高架區間臨建完成,日后還成為了全線亮點工程。
“樁基成孔難度很大,鋼筋籠等混凝土的時間長了,會導致孔壁坍塌甚至造成埋鉆”,首樁開鉆就遇到了難題。由于標段是沖擊平原區,地質結構主要為粉黏土、砂卵石,自穩性差,漏水嚴重,粉砂層較厚,導致樁基成孔難度較大,在施鉆過程中以及樁基成孔等待混凝土時間較長很容易產生踏孔,甚至造成埋鉆事故。這樣不僅影響施工進度而且還極易造成混凝土、工費、機械費的浪費。為此,張鵬他們反復10余次試驗調試泥漿比例,才找到泥漿的最佳比例和試驗參數,解決了這一難題。
難題剛解決了一個,又來了一個。距離高架橋“橋通”只有15天,正趕上中央環保督查,商混站水泥供應限量,澆筑需要的4000方混凝土不能到位,眼看著“沒米下鍋”,這可急壞了張鵬。他帶著項目物資部部長,跑遍了成都市的商混站,逐一落實混凝土來源。張鵬的執著、努力,打動了都江堰一家商混站經理,最終推掉了幾單業務,為項目提供了足量混凝土。
最終,張鵬管理的高架工區不僅按時、優質高效地完成了節點施工任務,還獲得了成都市質監站“安全文明施工達標工地”、成都市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等榮譽。
供稿|張超華 嚴永恒 編輯|張超華 審核|曹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