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工程(“三基三全四化”)是中交集團推進科學管理,提升管理品質是吊車司機特種作業人員的重點工作部署,以重基層,強基礎,苦練基本功;全面預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績效考核;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是吊車司機特種作業人員的思路,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固本強基。加強項目全經營周期管理是我局貫徹落實“334”工程是吊車司機特種作業人員的具體舉措,是邁向“升級版二公局”的有效切入點。特推出“推進項目全經營周期管理,深入落實‘334’工程”專欄,分享管理經驗及一線實踐案例,進一步促進全局貫徹集團管理理念,推進“334”工程落實落地。
差一點都不行
“經檢測,橋面高程誤差均小于2毫米,允許進行下一步工序。”6月22日,監控單位的指令終于下達,鏖戰20多天的工程師們在興奮之余,總算松了口氣。
南京長江五橋是世界最大跨度的鋼混組合索塔斜拉橋,二公局承建其A2標段,對每一項工序都有嚴格的控制標準。
已封頂的三座主塔屹立在長江之上
6月初,項目正式進入上構組合梁安裝階段,最先進行的便是南邊塔0號塊梁段的吊裝。“0號塊是兩片重達500噸的鋼混組合梁。”項目副經理蔣能世介紹說,“最難的施工并不是吊裝,而是吊裝后的調平,幾乎是誤差錯一點就得重來。”
一片重約500噸的梁,面積近600平方米。就是這樣的龐然大物,橋面高程及平面坐標誤差均不能超過2毫米,更讓現場工程師為難的是,給工人們可操作的空間只有鋼箱梁底到作業平臺之間的70公分。“每一片梁下設置了12個千斤頂,我們要一個一個測量、調整高程和位置。”現場技術員李華清介紹道。
12個千斤頂并不代表測量、調整12次,因為梁是一個整體,一個地方的微調,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地方的平面及高程。“基本上每片梁來回測量、調整不下上百次。”讓李華清記憶特別深刻的是,每天晚上180公分的他得窩在70公分高的工作空間里,盯著一個個千斤頂上調或者下調幾個毫米。“待不上半個鐘頭,我就要出去活動一下,不然腰都受不了。”李華清笑著說。
首節鋼混組合梁正式開始起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