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風電、光伏、儲能等
可再生能源是二手吊車的發展趨勢與技術應用
交流項目信息
分布式光伏推廣試點終于隆重“進城”,這一次敢為天下先的是首都的城市副中心。
上周五,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兩個頗為顯眼的關鍵詞——綠色建筑和光伏設施。
《意見》中提出了“新型大型公共建筑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將安裝光伏設施作為強制性要求”,強調要“支持節能減排相關改革創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試”,目標之一是在2025年基本達成綠色城市的功能。
行業對這一政策推進的感受并無太多意外。
早在去年,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曾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年度大會上的致辭透露,伴隨“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光伏發電的總量和市場格局的變化,針對在建筑物上安裝光伏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也會相繼面世。今年10月底,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碳達峰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的目標。
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動光伏板塊資本市場的火熱,乃至形成了對“全民光伏”浪潮的強烈感知,離不開一個政策——整縣推進光伏。
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為《方案》),目的是在“十四五”期間刺激光伏發電的裝機增長,當時還僅初步敲定75個縣落實試點。
到了9月14日,國家能源局又公布了676個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只不過,這一步的試點工作奉行的是“自愿不強制”等五項要求。北京大興區、通州區、順義區、門頭溝區等部分鄉、鎮、街道也已經出現在此輪《方案》的參與名單里。
不過,有資深行業觀察者告訴虎嗅,新政策還是有突破之舉,之前即使是整縣推進,也只是有安裝比例的要求,北京這是首次把“強制安裝”在明面上提出來的說法,算是一個更有力的信號,從政策層面延伸加強了光伏的應用場景,打開了更大的建筑空間。也不妨把在通州的屋頂光伏推廣理解為升級版的整縣推進,立意上一個重“鼓勵自愿”另一個要“強制安裝”并沒有本質上的沖突。
讓企業“拎包入住”
“在七八年前,我就說過‘光伏出路在屋頂’,”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文磊用“從上到下,不謀而合”來形容雙碳背景下的行業心態。
分布式光伏指的是與與集中式相對照的一種裝機方式。例如,我國三北地區地廣人稀的沙漠和草原上就是聚集著我國光伏發電主力軍。不過,由于西部的工業基礎薄弱、發出來的電需要跨越遠距離輸送到用電消耗量大的東部省份,加上集中式的發電站要占據龐大的用地面積,這些都是發展長期的瓶頸。
分布式光伏則走進千家萬戶,更直觀地為大眾所感知,比如大片大片的農村房頂支棱起的太陽能發電板,就是在消納終端附近建設運行,使用場景包括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兩大類。而且,和風電、核電等其他清潔能源相比,光伏有先天的資源稟賦,只要有陽光,屋頂上、水面上都可以是光伏發電的運用場景。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今年三季度數據:
截至9月底,全國光伏并網裝機2.78億千瓦,同比增長24.6%。
三季度全國新增并網分布式光伏裝機766萬千瓦,同比增長81.1%,新增分布式光伏占全國新增光伏裝機總量的67.0%,同比提升8.2個百分點。
截至9月底,全國分布式光伏裝機9399萬千瓦,占光伏總裝機比重33.8%,與上季度相比提升1.2個百分點,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
足以見得分布式光伏的廣闊天地尚大有可為。
讓我們回到政策中提及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按照定義,指的是“單體面積超過2萬㎡的公共建筑”,其單位面積耗電量是住宅的10到20倍以上。
丁文磊提到了一種可行性更強的場景——在綠色低碳前景下的新建工業園,也就是說,以后的園區有可能不再是先把廠房建好再配置新能源發電項目,而是從一開始就提前規劃好,不打擾原先建筑功能,園區里的建筑和光伏是一體化發展起來的,企業“拎包入住”就可以了。
新政策將在城市副中心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強制安裝光伏,丁文磊指出,是在光伏裝機的增量上做文章。
大力推廣新能源,“存量”——即現在已經有的建筑的屋頂資源,“增量”也就是還在規劃中的資源,都要利用起來發電。“增量”的建筑和光伏設備,可以提前考慮好遮擋、承重、坡度、朝向和載荷等方面,按照新的安全標準一步到位。
相比之下,改造存量建筑需要付出的成本高——包括資金成本,建設成本,還有與屋頂產權所有者們協商的時間和人力溝通的成本。這一點也是整縣推進的挑戰:地方政府可能要對接動輒上百家企業。另外,城市副中心試點的另一優勢在于,先和政府部門、央企國企等各個產權單位去溝通屋頂資源開發,溝通和落成的難度或能大大降低。如果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率先試點成功,做出可復制推廣的標準,能起到先行帶動的意義。
光伏,深度參與電力市場化
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介紹,目前國家電網方面有三種模式來結算分布式光伏的發電所得。具體到本文涉及到的綠色建筑規劃,也是用戶們青睞的一種模式,即“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從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能把自己消耗不掉的余電賣給電網,就不會浪費還能得到收益。
不是僅僅靠裝光伏就可以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并網涉及到更大的圖景——光伏發電如何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而在“雙碳”趨勢下,我們會迎來一個新局面——一個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入的新型電力系統,更靈活的電力市場機制。
根據今年3月分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〇 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通州提出建成綠色可靠的供電網絡,推進分布式智能電網試點,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有序并網。鼓勵既有建筑實施光伏發電改造。
近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近期舉辦了以“新型電力系統底層邏輯思考”為主題的研討會。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高級顧問徐小東在會上談到,由于碳排量高,我國目前的電力系統無法適應碳中和目標的,當未來的能源主體變成新能源的時候,傳統的調控運行體系不能適應電力市場環境下交易體系的頻繁改變,也不能適應高比例新能源電網與電價運行方式的頻繁變化。
光伏和風電從今年開始就進入平價上網時代,也就是說經歷了十年的探索后終于不再接受補貼,和煤電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競爭。光伏上網電價從1.09元/kWh,一路降到如今的0.35元/kWh,降幅超過67%。
據丁文磊介紹,在12月開始執行的電力市場化進一步改革后,光伏發電的上網價格也不再是按照原先的固定脫硫煤電價,而是實時波動,反應市場的供需。舉例來說,如果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的峰“谷”電費下降50%,這段時間光伏發電出力最大,所以發電企業或個人他們就可以把發出來的電儲存起來,在晚高峰用電需求旺盛、電價較高的時段賣給電網,就能實現收益率上升。
“光伏會深度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他預計,今后的峰谷平調節機制會往越來越科學高效的方向完善;至于為了提高發電上網收益而配置儲能,肯定是一個長遠的方向,但也必須承認現在儲能成本還是太高了,降本需要的技術進步又非一日之功。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智庫研究中心主任夏清教授在研討會上也強調了市場機制的重要性,講成本才有高質量的發展。
夏清教授指出,“當前的電力市場機制面對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新能源幾乎是零邊際成本,難以形成分時價格來引導儲能行為、與新能源互動的用電行為;二是新能源容量定價困難,新能源發電取決于當時的氣象條件,其有效容量與用戶需求最大負荷是不匹配的;三是缺少激勵新能源主動降低自身波動性的價格信號,只有價格的激勵才能促進源網荷儲高效、精準的互動。”
因此,進入以風光電等新能源為主要玩家的時代,現貨市場也需要因時而變。
編輯:王海龍
吊車圈 掃碼加入千人吊車群
(責任編輯:吊車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