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五局8月16日隨著最后1米巖層被精準破除
由修建的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內蒙古段
順利貫通至此,這條全長8792米、歷時近3年建設的
國內首條穿越賀蘭山的單線高鐵客運隧道實現全隧貫通為我國高鐵建設再添一項新紀錄
穿越賀蘭山,“在豆腐中打洞”
賀蘭山隧道位于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與寧夏銀川交界處,地處騰格里沙漠和黃河流域交接地帶,線路穿越沙冬青自然保護區、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極為敏感脆弱。
賀蘭山隧道1#斜井 承建的內蒙古段總長7575米,是我國首條時速200千米的單線客運隧道,最大埋深超過230米,相當于76層樓高。施工中需穿越6條斷層破碎帶,單日最大涌水量達4500立方米左右,相當于蓄滿2.3個標準游泳池,且圍巖巖性多為泥質板巖,突水、坍塌風險極高,施工難度堪比“在豆腐中打洞”。
寬大斷層破碎帶深埋隧道技術攻關
面對復雜地質條件,項目團隊聯合石家莊鐵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單位成立技術攻關組,設立博士科研工作室,開展“穿越寬大斷層破碎帶深埋隧道新型支護體系”等關鍵技術課題攻關。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首創了保溫板工字形熱熔墊片連接方式、預彎工藝加工仰拱鋼筋等新工法,創新采用超前地質預報、管棚加固、多層支護、三臺階加臨時橫撐等組合工藝,應用智能分窗系統等多項智能監測技術,大幅提升了施工質量和效率。在最后100米攻堅階段,建設者克服濕熱天氣影響,創下單日6米的掘進速度,確保隧道按期貫通。
智能環保+植物銀行 戈壁上筑起綠色長廊
在荒漠戈壁中施工,生態保護是重中之重。建設者投入三大智能環保系統,即拌合站環保壓濾處理系統實現廢水100%循環利用,累計節水超54萬噸;智能料倉霧化噴淋系統使作業區PM2.5濃度下降45%;全自動龍門洗車機解決混凝土運輸車輛“跑冒滴漏”問題。與當地環保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定期開展生態修復評估,累計播撒耐旱草籽1.25噸,恢復植被面積超48530平方米,有效保護了荒漠生態。創新采用“微擾動”爆破技術,將振動控制在0.5cm/s以下,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地層的影響,保證了隧道掘進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真正實現了“綠色掘進”。
賀蘭山隧道航拍 針對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沙冬青,項目團隊首創“植物銀行”模式,將56棵原生植株移栽至安全區,并培育2萬株幼苗用于后期生態修復,形成“施工-培育-回植”的生態閉環。全線54公里施工便道實現100%綠化,種植耐旱灌木360萬株,在荒漠戈壁中構筑起89.6萬平方米的綠色走廊。
低擾動精準穿越,與明長城“溫柔對話”
賀蘭山隧道施工面臨另一項特殊挑戰——下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遺址。為平衡施工與文物保護需求,鐵一院技術團隊采取TSP、地質雷達、瞬變電磁及超前水平鉆探等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手段,精準掌握地質動態,為施工方案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隧道精準穿越明長城 針對明長城關鍵段,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三臺階臨時橫撐法、Vc型襯砌斷面等工藝確保結構穩定,同時將傳統鉆爆法升級為“機械開挖+C6鉆機作業+動態監測”低擾動組合技術,從源頭減少對地表明長城的擾動影響。在F40活動斷裂帶布設24小時監測點,通過“實時采集-智能分析-動態調整”的閉環管理,將地表沉降嚴格控制在0.1毫米以內。建立三級文物保護培訓體系,強化全員意識。最終以“最小擾動、零震動”的精細化施工完成安全穿越,為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工程融合樹立了典范。
賀蘭山隧道出洞口 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京蘭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賀蘭山隧道貫通標志著包銀高鐵銀巴支線進入沖刺階段。項目通車后,內蒙古阿拉善盟至寧夏銀川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年輸送旅客預計達130萬人次,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旅游資源開發、滿足旅客出行需求、助力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來源:五公司值班編輯:段浩利 喬 泉
責任編輯:劉連振圖文審核:集團公司黨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