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六局8月14日13時,隨著最后一座萬噸轉體橋精準轉體就位,
北京公司承建的京秦高速遵秦段京哈鐵路大橋四座轉體橋群全部完成轉體施工。
▲轉體過程 京哈鐵路大橋位于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前,是項目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大橋全長652米,需上跨京哈高鐵、津山鐵路、龍山聯絡線3條鐵路線,共計6股道。橋下平均每4分鐘通過一趟列車,每天約有400趟列車經過。為不影響既有鐵路正常行車,保證施工安全,大橋共設計4個轉體梁,其中2個為混凝土連續箱梁,1個為混凝土T構,1個為鋼箱梁T構。
轉體橋群轉體施工歷時38天。其中首座轉體橋于7月8日跨越津山鐵路上行線,第二座轉體橋于7月10日上跨京哈鐵路上下行線,第三座轉體橋于8月12日上跨龍山聯絡線上下行線,第四座轉體橋于8月14日上跨津山鐵路下行線。本次轉體施工的第四座橋梁為跨徑57+58米的現澆混凝土連續梁,重達13580噸,采用“對轉合龍”工藝順時針旋轉85度,與前三座橋梁精準對接,構成“合龍閉環”。
▲轉體就位 從首座現澆T構梁轉體叩響“山海轉”序幕,到第二座鋼箱梁橋95度垂直轉體驚艷突破,再到第三座萬噸混凝土連續梁華麗轉身,直至本次橋梁轉體合龍——通過一系列尖端技術的融合應用,實現了全過程的精準控制,四次轉體均控制在“毫米級”精度。
項目技術團隊運用BIM+3D激光掃描技術構建全尺寸數字孿生模型,將梁體、支座、牽引系統等每一個細節都精準還原到數字空間,為轉體施工的每一步操作提供了毫米級的模擬預演。
轉體過程中,北斗定位系統化身“空中標尺”,通過激光追蹤,實時捕捉梁體三維坐標,精度達到±0.5毫米,讓這座萬噸巨梁在轉體過程中的每一絲微小位移都能被精準捕捉。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則像一位精準的“操控者”,能夠根據轉體過程中的實時數據,智能調節轉體速度,確保巨梁在85度轉體過程中始終“穩如泰山”,最終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
京秦高速這條承載著區域協同發展重任的交通大動脈,正在燕趙大地上勾勒出“山海相連”的交通新圖景,有效帶動沿線區域的經濟協同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戰略注入全新活力。
素材來源:北京公司供稿:李論、孫遜編輯: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