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在廣東江門市新會區銀洲湖
畔,一場關乎海洋漁業變革方向的
建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由
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的“灣區伶仃”
號,是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
換型養殖工船,堪稱我國海洋牧場
建設的“超級裝備”。
2024年2月,當設計圖紙首次
鋪開,特別的參數就讓人迫不及待
想見到它建成時的模樣。“灣區伶
仃”號深海養殖工船總長155.8米,
型寬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
度達20米。“灣區伶仃”號項目總工
程師黃晨光介紹,與傳統封閉式漁
船不同,“灣區伶仃”號開創性地采
用15根方形立柱構建開放式水下結
構,猶如一座透明的水晶宮殿。12
個獨立養殖艙室通過漁網隔斷,形
成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空
間。這種設計不僅實現了養殖品種
的多樣化——從金鯧魚到石斑魚,
從大黃魚到鱸魚,均可在此“安家落
戶”,更通過水體自然交換技術,模
擬海洋生態循環,讓魚群在接近野
生的環境中自由游弋。
近8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相當
于32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為魚群
提供了廣闊的“深藍跑道”。充足的
活動空間顯著提升了魚苗活力,肉
質更緊實、口感更鮮美。年產量高
達5000噸的“藍色收成”,能夠滿足
大灣區數百萬人口的魚類消費需
求,實現“吃魚自由”。
手中的設計藍圖令黃晨光心潮
澎湃,立志要為這艘“牧場之舟”打
造一副堅固的“骨骼”。“‘灣區伶仃’
號未來將在廣東珠海海域作業,這
里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深處,臺風頻
發、海面風浪大且雨水天數多,這對
養殖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我們一
定要保證‘灣區伶仃’號能夠抵御惡
劣海況,為養殖魚類提供一個穩定
安全的家。”于是,項目團隊決定選用重量
更輕、質量更優的高強鋼作為建造
主材料。“高強鋼的屈服強度與抗拉
強度更高,抗疲勞與抗沖擊性能優
異,但是加工難度大、焊接性能敏
感。”黃晨光說,他至今記得為完成
船舶弧形部位制造,面對高強鋼塑
形屢次失敗時的心情。那是一個陰
云密布的下午,車間里的氣氛凝重
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技術人員們圍
在一塊剛剛塑形失敗的高強鋼板
前,眉頭緊鎖。“這已經是第5次了,
再這樣下去,不僅工期要延誤,材料
成本也會直線上升。”技術員李寶堂
焦急地說道。高強鋼板塑形調節極
為不可控,稍有差池,就會損害鋼材
性能,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
2024年4月,黃晨光帶著技術
團隊一頭扎進試驗車間,日夜不停
地進行試驗。他們不斷調整加熱溫
度、塑形力度和時間,記錄下每一次
試驗的數據。經過30多次調整測
試,他們終于找到了高強鋼的變形
規律,為如期完成船舶弧形部位制
造奠定了基礎。在建造現場,工人
們嚴格按照技術團隊給出的方案操
作,預設反變形量、精心調整焊接順
序,每一道焊縫的焊接,都像是在雕
琢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容不得半點
馬虎。2024年12月,“灣區伶仃”號
外形輪廓逐漸成形。“高強鋼使用,
確保了‘灣區伶仃’號堅固可靠,能
夠抵御海上12級臺風。”黃晨光自
豪地說。為了響應國家對新質生產力
和“雙碳”目標的要求,項目團隊為
“灣區伶仃”號配備了先進的全電
推進系統,以及30千瓦的風力發電
系統,靜態養殖時,可以完全使用
清潔能源,每年減碳量相當于種植
5000棵樹。為了適應海洋牧場智
能化管理要求,項目團隊需要對船
上的電力設備安裝進行全新的布
置設計。然而,“船上空間有限,設
備又多,要把這些設備及其復雜線
路進行合理的布置設計并非易
事。”黃晨光說。實地測量是電力設備布置設計
的重要前提。2024年末,項目團隊
在狹小的船艙內進行了長達數周的
精細測量與規劃。項目團隊測量了
數百個數據點,繪制了數十版布局
圖紙,反復推敲每一條電纜路徑,優
化每一個設備擺放位置,最終發現
按風電、光電、柴電3個電力系統分
別進行模塊化布置設計最為合理。
“這種分模塊的布置設計能將設備
安裝時間縮短30%,空間利用率還
能提高20%,是穩固可靠、又能兼顧
系統運行的最優解決方案。”黃晨光
解釋道。2025年一季度,得益于模
塊化布置設計,“灣區伶仃”號電力
設備安裝方案順利完成,項目團隊
逐步加快了建設進度,全力趕赴船
舶吉水節點。2025年5月27日,當3600千瓦
舵槳機安裝完成,巨大的金色葉片
在水中劃出漣漪,船舶吉水節點完
成,標志著“灣區伶仃”號距離成為
粵港澳大灣區“移動海上糧倉”的終
極使命更近了一步。“我們還針對海洋牧場精細化
管理,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實時定位
航行水域,結合海洋環境監測數據,
動態調整航速與航向,實現‘游弋
式’養殖。”黃晨光介紹道。當傳感
器探測到局部海域水溫異常或水質
污染時,船舶可自動升高養殖艙室,
減少水阻力,快速轉移至理想水域,
確保魚群始終處于最佳生長環境,
保障海洋牧場的產出和品質。船上
配備的自動喂食系統可根據魚群生
長階段、攝食習慣精準投喂,避免飼
料浪費與水體污染。2025年6月,已經正式下水的
“灣區伶仃”號被拖運至船廠進行最
后的舾裝工作。不久后,它將駛向
深藍海域開展智慧作業,創新打造
“漁業+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進一
步豐富海洋牧場的產業內涵。中國
海洋牧場建設已然從“向海要魚”的
傳統模式,邁向“智慧耕海”的全新
時代。———— / END / ————來源丨中國交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