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華中工程有限公司“風沙再大,也擋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的草原深處,三北林草項目團隊的隊員們頂著風沙,正咬牙推進補植作業。這里是國家“三北工程”黃河幾字灣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常年受沙塵肆虐,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但就在這片被風沙反復撕扯的土地上,項目團隊僅用45天,就啃下了24萬畝重度退化林的補植硬骨頭。
今年4月,三北林草項目正式扎根烏拉特中旗,扛起了24萬畝重度退化林修復與112萬畝退化草原修復的重任。依據苗木生長規律,5月底前必須啃下退化林補植這塊硬骨頭。面對生態修復這一全新領域的挑戰,建筑工程出身的項目團隊幾乎是從零起步。項目負責人武海軍毫無退縮之意,他火速協調相關專家與專業隊伍,一頭扎進136萬畝大草原的修復戰場。
由于項目地處游牧民族聚居區,沿線地域遼闊、人煙稀少,且橫跨多個民族村鎮,民族習俗各異、語言不通,溝通成了要面臨的首道難題。牧民們堅信,草場憑借自然生長足以滿足放牧需求,而補植工作要求短期內禁牧,這無疑會影響他們的收入。同時,大型機械進入牧區開展補植作業,也會對草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面對牧民的不解,項目團隊特意邀請當地村鎮干部擔任“聯絡官”,一同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深入淺出地闡釋補植工作對草原生態恢復的關鍵作用,以及防風治沙的長遠意義。考慮到牧民可能遭受的經濟損失,項目團隊采用“以工代賑”模式,組織300多名當地牧民參與苗木補植、圍欄建設等工作。施工所用的打坑機、苗木運輸車、灑水車等機械,嚴格依照與牧民約定的路線進場。短距離運輸路線,便采用人工馬馱的方式;長距離運輸則借助無人機,最大限度降低對草原的二次破壞。施工過程中,項目不僅穩穩托住了牧民的經濟收入,團隊成員更全員化身為生態護邊員,他們帶著鐵鍬、垃圾袋穿行在施工沿線的草原與林地間,每日記錄植被生長狀態,定期清理生活垃圾與白色污染。遇到牧民轉場,隊員們會主動幫忙驅趕牲畜、搭建臨時圍欄,同時講解生態保護知識,這種雙向奔赴的守護,讓牧民與項目團隊的心越貼越近。
而在生態修復的征程中,補植成活率始終是橫亙在前的最大難關。面對這一難題,項目黨員率先沖鋒在前。試驗室主任王澤林同志主動請纓:“監管苗木質量和監管工程質量雖有不同,但肩上的責任同樣重千斤。作為黨員,苗木質量監管這擔子,我來挑!”他一頭扎進苗木培育的學問里,虛心向林草專家請教,在苗木品種純度、根系發達程度、病蟲害篩查等關鍵環節下足繡花功夫,硬是讓進場苗木100%達到了林草局與跟蹤審計單位的各項指標要求。
與此同時,項目專門聘請林草專家駐場指導,將“深坑淺埋” 等科學種植工藝手把手傳授給作業人員,對補植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讓苗木成活率有了實打實的提升。最終,項目團隊與施工隊伍憑著一股子韌勁,在風沙裹挾的45天里,圓滿完成24萬畝重度退化林補植任務。
修復前 修復后
“風沙多磨礪,歲月寫華章。”用青春與汗水守護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早已成為項目全員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截至7月底,項目重度退化林補植養護任務全部結束,退化草原修復任務完成40%。當地的護邊員莫日更肯定地說道:“我在中旗40多年了,今年中旗的風沙特別的少,你們中交雖然今年剛來中旗,但防風治沙的效果非常明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責任,未來,這個年輕的團隊將讓“中交治沙人”的名號與北疆的綠色長城一起生長!
來 源 | 三北林草修復項目
供 稿 | 郝 明
編 輯 | 陳 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