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五局二公司編者按:榜樣,是旗幟,是燈塔,更是一種引領前行的力量。
青年,是榜樣精神的追隨者,是榜樣力量的踐行者,同時本身也可以是一種照亮前路的“新”榜樣!
近年來,公司廣大職工群眾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積極投身企業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善于創新、勤于創造、敢于拼搏、敢于奮斗的知識型、技術性、創新型的95后年輕干部,他們是企業發展的“新力量”——他們正以創新銳氣、擔當底色,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迸發蓬勃動能,成為那束最鮮活、最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
在祖國廣袤的基建版圖上,總有一些身影扎根一線、逐夢前行。從懷化山城走出的青年楊敏,帶著湖南人特有的“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韌勁,用六年光陰完成了從青澀見習生到項目技術核心的蛻變。如今,作為黃百鐵路項目工程部部長的他,正以實干為筆,在鐵路建設的藍圖上續寫著屬于新時代工程人的擔當。
初出茅廬:在工地熔爐里鍛造“真功夫”
2018年盛夏,剛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的楊敏,帶著對工程建設的憧憬走進宜賓打營盤山項目,成為工程部一名見習生。初到工地,轟鳴的機械、泥濘的場地與圖紙上的線條形成強烈反差,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密集的技術節點更像一道道關卡。但他從未退縮——白天跟著師傅穿梭于施工現場,手持儀器學習測量放線,蹲在基坑邊記錄技術交底細節;夜晚的項目部辦公室里,他總能伏在桌前啃規范、研圖紙,燈光常常亮至深夜。
“技術工作是工程的生命線,差一毫米都可能埋下隱患。”這句師傅的叮囑,成了他的工作信條。憑著這份較真勁兒,入職僅半年的楊敏便獨當一面,挑起橋梁樁基施工技術管理的大梁。
真正的考驗來自打營盤山隧道出口段施工。作為項目公認的“硬骨頭”該隧道兼具特大斷面、低瓦斯、小間距三重復雜屬性,圍巖穩定性極差,每一步開挖都如履薄冰。楊敏敢啃“硬骨頭”,連續半個月吃住在工地集裝箱,拿著記錄本蹲守掌子面,精確記錄每一循環的開挖數據、支護參數,深夜在電腦前反復推演支護方案,一點點壓縮工序循環時間。當隧道月進尺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消息傳來時,曬得黝黑的他抹了把汗,笑容里滿是踏實。這次攻堅,讓他收獲了項目通報表揚,更讓“能吃苦、會攻堅”的標簽深深印在同事心中。
獨當一面:在梁場戰場淬煉管理智慧
2023年,楊敏調任桑龍高速公路項目技術主管,迎來職業生涯的關鍵一躍——首次獨立負責梁場建設與管理。桑龍高速(湖南桑植至龍山段)作為湘西北交通動脈,橋隧比高,T梁、箱梁需求量突破千片,梁場的預制效率與質量直接決定整條線路的推進節奏。
面對這場“硬仗”楊敏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沉穩。他帶著團隊從地基處理開始啃起,制定《梁場標準化作業手冊》,將模板安裝精度控制在2毫米內,混凝土振搗采用“分層布點、快插慢拔”工藝,預應力張拉實行“雙控指標”(應力+伸長量)。每天清晨,他總會第一個出現在梁場,用靠尺檢查梁體平整度,用回彈儀抽檢混凝土強度;深夜的調度會上,他對著進度表優化工序銜接,推動實現“日均3片梁”的生產效率,為項目提前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段經歷,讓楊敏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蛻變為懂技術、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也為他日后挑戰鐵路工程
大型預制場運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破局立新:在鐵路建設中拓寬專業邊界
2024年,黃百鐵路項目啟動,這條連接貴州與廣西的鐵路干線,橋隧比高達95%。首次涉足鐵路工程的楊敏,從技術主管到工程部部長,用三個月時間啃下《鐵路橋涵施工規范》《鐵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等專業書籍,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公路與鐵路標準的差異對比。
面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橋梁樁基施工、隧道圍巖穩定性控制等挑戰,他帶領團隊優化施工方案,強化過程管控,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在鐵路高標準、嚴要求的建設環境下,他深入研究鐵路施工規范,推動工藝標準化,提升現場管理效能,為黃百鐵路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這段經歷不僅拓寬了他的工程視野,更錘煉了他在嚴苛標準下的綜合管理能力。
扎根一線:做基建的追夢人
從宜賓的崇山峻嶺到桑植的澧水之畔,再到黃百的瑤鄉腹地,六年時間里,楊敏的足跡沿著40多公里的工程線路鋪展,卻只回過5次家鄉。當被問及是否覺得虧欠家人時,他指著遠處正在架設的橋梁說:“每次看到圖紙上的線條變成橫跨山河的實體工程,那種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如今的楊敏,依然保持著每天到現場的習慣,安全帽上的斑駁痕跡,是他扎根一線的勛章;筆記本里的手繪圖紙,藏著他對工程建設的熱愛。從技術新兵到項目骨干,他的成長軌跡,恰是新時代基建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以專業為筆,以實干為墨,在祖國的大地上書寫著屬于青年一代的擔當與榮光。
單位:黃百鐵路項目作者:張 海編輯:陳傳江審核:陶 醒 嚴若焓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