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六局北京公司當清晨的第一列火車呼嘯而過,嶄新的滄州火車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往來旅客的歡聲笑語與迎風飄揚的黨旗相互交織成一曲動人的樂章。
近日,滄州站改項目黨支部憑借
“站改先鋒”黨建品牌的創新實踐,
榮獲集團公司“優秀黨支部”稱號。這一深耕鐵路站場改造一線的黨建品牌,以獨特的“站改基因”,成為黨建工作與站場改造深度融合的標桿。
滄州站改工程“三線聯動”聚合力 夯實思想之基
“白天在線路上攻堅,晚上在課堂里充電”,這是對滄州站改項目黨支部創新建立產業工人培訓模式
的真實寫照。支部構建“三線聯動”工作法,將政策理論、技能實訓、現場實踐
有機結合,讓黨的創新理論沿著鐵軌延伸到施工最前沿
,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的“鐵軍精神”。產業工人培訓黨支部打破傳統學習的空間限制,
將“三會一課”搬到施工現場,黨員們利用施工間隙,圍坐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學習黨的創新理論,
并結合支部 “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深入研討站場改造中的施工難題;“產業工人夜校”里,黨員骨干主動擔任講師,在下班后的時間里,為產業工人開展安全技術交底培訓,
累計開展安全技術培訓
1200人次,培養出30余名“既能看懂圖紙又能扛得起工具”的復合型產業工人
。這種“理論+實踐”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工人的專業技能,更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培養了一支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的先鋒黨員力量,先后攻克了營業線施工干擾、站場三步過渡等十余項技術難題,確保了項目高質量推進。
“紅色基因”創效能 激發創新活力
站場改造現場,黨員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由項目總工與現場副經理搭臺組建的
“技術保障黨員先鋒隊”帶頭攻克技術難關,依托新技術、新工藝,
讓科技創新成為項目降本增效的“金鑰匙”。施工現場面對既有雨棚拆除的“老大難”問題,隊員們不斷創新研發,通過現場模擬試驗,采用
托舉拆除工裝技術,成功在35個天窗點內高效完成拆除任務
,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創新應用輕型塑料模板技術,
嚴格把控“站臺墻與列車間隙15毫米”的關鍵質量標準,高精度、高質量完成新建站臺墻施工;
通過搭建BIM模型實施施工技術實戰推演,針對
“雨棚吊裝精準定位控制”“樁基沉降毫米級誤差管控”等核心技術難點進行可視化解析,
精準發現鋼結構雨棚與旅客天橋的
15處碰撞隱患,一次性規避返工風險,
彌補設計漏項缺項; 面對營業線施工環境復雜、工期緊張等挑戰,黨員先鋒隊靈活運用智能管控平臺,在線監控工程質量、安全、進度、勞務、環境、成本等關鍵因素,全力推動項目標準化、輕量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裝備化
“六化”建設,實現了工期與成本的雙控目標,為項目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創新成果的背后,
是黨員們夜以繼日的鉆研與堅守,他們將
“紅色基因”融入每一項技術創新,以智慧與汗水鑄就了站場改造的新篇章。
進場以來,項目3次獲滄州市政府及業主單位致信表揚,項目總工程師
舒思義、現場副經理翟云淳更是憑借突出貢獻,當選
滄州市第十八屆“滄州好人”,充分彰顯了“站改先鋒”品牌的育人成效。
“安全前哨”護平安 彰顯擔當本色
“每個黨員都是安全哨兵,每處施工都有安全保障”,這是滄州站改項目黨支部始終堅持的安全理念。作為“站改先鋒”品牌的重要組成,支部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具象化為遍布現場的“安全觸角”,構建起立體式安全防護網。
滄州站改智能管控中心
黨支部高度重視項目安全文化建設,通過在施工現場設立安全文化墻,定期更新黨員同志講述的
“身邊安全故事”;開展產業工人安全穿透式培訓,黨員們帶頭分享安全心得,組織觀看警示教育視頻,引導產業工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思想理念,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通過安裝電子隔離柵欄、智能廣播、視頻監控系統等方式,實現工地信息化管理,對施工現場進行實時安全監控,累計發現違規施工行為680余次,有效制止現場違章作業。黨員們還帶頭參與安全規章制度的修訂與完善,并結合站場改造實際梳理出28項安全生產風險點,制定了16項涵蓋設備操作、現場管理、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專項制度,為項目施工安全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如今,滄州火車站現已如期開通運營
,這座凝聚著先鋒黨員力量的交通樞紐,每天迎送數千名旅客。項目黨支部書記
邊軍生表示:“榮獲‘優秀黨支部’只是新起點,我們將繼續
擦亮‘站改先鋒’黨建品牌,讓黨旗始終在建設一線高高飄揚,為
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的紅色動能。”(企業內部信息自媒體請勿轉載)
素材來源:滄州站改項目部
本期編輯:王樹旺、李論
審 核:羅敏斌
投稿郵箱:bjtj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