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三公司人生道路上的相逢相知,應該有著特別的緣分。
前陣子,公司微信公眾號推送了精神譜系展播“開篇之作”——《中尼公路精神》的文章,令我心生悸動,一下子把沉淀已久的記憶拉回到現實中來……
作者陳洪勝。 1995年3月,結束了為期三個月的新兵集訓,我奔赴遙遠神秘的西藏高原,下連的第一站就是中尼公路曲夏橋改造工地。
很奇怪的是,那時我到西藏后完全沒有高原反應。當一些看似身體比我強壯的戰友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時,我的腦海里出奇的平靜。只是感慨的是,為什么一路上總是在雪山里穿行,怎么也走不出群山的懷抱?因為此前我在鹽城老家從未見過一座山,哪怕一個小小的山坡。
原武警交通二支隊官兵在遭受雪災的中尼公路樟友段奮力搶險。
下連后沒幾天我就被抽調到炊事班,跟著炊事班長生火做飯。由于海拔高、氣壓低,用的是汽油噴燈,一點火,火苗“嘭”的一聲串出老長,很容易灼傷面目。蒸饅頭、蒸米飯都是用的高壓鍋,以前在家都沒見過,看著大鍋噗嗤噗嗤地直冒氣,真擔心會炸鍋。
在連隊待了沒一個月,見我“勤快踏實,又是高中生”,連隊推薦我給支隊政治處,去成都總隊參加新聞報道培訓。從此,就有了在中尼公路更多的采訪機會。
那時,支隊在西藏除了主要修建中尼公路吉定、薩迦、曲夏三座危橋改造工程及引線,還在更為遙遠的中尼邊境,
長年擔負樟木口岸至友誼橋14.6公里的保通任務
。中尼公路樟友段搶險救災現場。
在《中尼公路精神》一文里,我第一次了解到公司筑路先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修建日喀則橋、定日橋、友誼橋的偉大經歷,感覺流轉的時光在此刻匯聚成河。我來到窗前,眺望遠方,腦海浮現出他們攀絕壁逢山開路,跨峽谷遇水架橋的施工情形,再聯想到我的老部隊官兵們在20年后踏著他們的足跡,接續修建保通。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如同在穿越一座時空隧道,串聯起中尼公路升級改造、一脈相承的光輝歷程。
文中提到的樟木烈士陵園,我去過好多次,那里長眠了5名為保通樟友段而英勇犧牲的戰友。清楚的記得陵園建在一處高高的山坡之上,園內松柏蒼翠,莊嚴肅穆。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刻有“氣壯山河”的巨大屏風映入眼簾,迎面感受一股英雄氣。
往里走,便能仰望到張國華將軍題寫的“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
豐碑聳立,精神永存。在紀念碑周圍,是一排排整齊的墓碑。每一個簡潔的碑文背后,都是一名當年懷揣堅定理想、鋼鐵意志的熱血男兒,那不然,怎能將海拔落差2000米、泥石流滑坡頻發的天路修通?
樟木口岸烈士陵園。來自五湖四海,齊奔雪域高原,是怎樣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讓筑路先輩義無反顧扎根高原,建功高原。
當年,物質保障條件極為匱乏,經驗技術尚不成熟,筑路先輩爬冰臥雪,櫛風沐雨,攻堅克難,戰塌方,斗嚴寒,抗缺氧,在中尼公路南征北戰,四處建功,戰勝極端性難題,打通“卡脖子”路段,先后建成了多處跨越高山峽谷的公路橋梁,用忠誠和熱血在后藏大地上鐫刻下不朽的筑路詩篇。
西藏樟木,古稱“塔覺嘎布”,藏語意為“鄰近的口岸”,是茶馬古道一條重要的分支延長線。樟木口岸因路而生,因路而興。樟木至友誼橋段,不僅是險象環生的“死亡線”,也是保證中尼兩國經濟貿易往來、政治文化交流的“生命線”。
當年筑路先輩們沿著懸崖絕壁,冒著極端危險開辟出來的線路,穿越60年的歲月長河,依然車來車往,是促進文化旅游、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通道。
中尼公路友誼橋。當兵在西藏,轉戰中尼路。離開部隊后,沒曾想,又在公司遇見老一輩中尼公路傳人,何其有幸。
向筑路英雄致敬,為偉大時代喝彩!
來 源 | 渝東北分公司
作 者 | 陳洪勝
本文使用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