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清晨的早高峰你是否為了擁堵的車流而煩惱?
午后的老城區你是否曾被正在整修的管道擋住去路?
梅雨時節你是否為雨污水混流匯入河流
產生的污染而惋惜?當地面空間不斷被開發
用地緊張、管線隱患、交通擁堵
等“城市病”相繼出現如何向地下借空間成了“治病良方”今天一起跟著三公司建設者
共同向下探尋那些看不見的“城市內核”
鉆進地下2米、10米、38米的空間里
看他們如何用匠心與創新
在地下寫就城市發展的“隱形繁華”
地下深度2-4米守護長江支流的“城市血脈”
“以前一下大雨,污水混著雨水流進朱衣河,在岸邊長大的我,看著心疼,經過治理現在雨污水能實現分流,匯入河流的也都是清水,又和小時候一樣清澈了。”奉節縣當地居民張大爺望著朱衣河,興奮地感慨著。
曾經奉節長江大保護項目雨污水管網工程施工現場
這一改變,正與公司承建的重慶奉節長江大保護項目息息相關。項目團隊剛到達奉節時,就面臨著“雨水黑臭”的棘手問題。“黑臭在水里,問題在岸上,核心在管網。必須從源頭處理。”項目黨支部書記何曉軍在前期策劃時就提出。
可項目團隊要面對的是全縣100多公里錯綜復雜且大部分為久未維護的污水管網,清理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網是項目初期的一大挑戰。要想下手準,那就必須對地下情況進行全面掌握。為此,何曉軍組織項目成員深入城區、鄉鎮,收集圖紙資料,對照著圖紙用探測儀,對每條管線進行精確定位與排查,根據管線情況“對癥下藥”。采用清淤機器人,降低管道密閉空間施工風險;利用錯峰施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與噪音污染。如今,在我們腳下2至4米深處,奉節縣65處排口得到整治,130個污染源被根治,新安裝管道超萬米,修復破損管網4.18公里。這些藏匿于
地下的“毛細血管”煥然一新,為長江支流朱衣河注入潔凈與生機。
地下深度10米讓城市"少挖路、多智能"
“等我們這項工程建好了,這附近管線整修不僅不用在馬路上‘開膛破肚’了,而且更方便巡檢,漏電、滲漏問題都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公司承建的三沙路綜合管廊項目總工程師馬富山和到現場觀摩的人員介紹著。
三沙路綜合管廊項目建設現場
如果說奉節的地下管網是城市的“毛細血管”,那么在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三沙路綜合管廊項目則是藏在地下的“智慧中樞”。未來,在三公司建設者承建的這條地下平均10米深處的“生命線”里,電力、通信、給水等6類管線將整齊排列,并設置內部車行檢修通道,有效減少路面反復開挖面積約6萬平方米。
可這里是有著“黃海之濱”的青島,地下施工就要面臨著穿越富水區域,流沙、坍塌風險隨時可能發生。為此,項目為在基坑周圍設置圍護樁,抵御流沙沖擊,并用鋼支撐將基坑橫向撐開,將坍塌風險降到最低。同時,為更好地讓管線有序合理“入戶”,項目引入“5G+BIM”技術,搭建三維動態模型,不用到現場,就可以“身臨其境”檢查管線布局設計方案,讓施工效率提升30%。
青島王臺道路提升項目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濟南崔寨南市政項目綜合管廊工程
除此三沙路綜合管廊之外,在齊魯大地上,三公司先后承建青島王臺道路提升項目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濟南崔寨南市政管廊、青島
三沙路綜合管廊項目,為建設智慧城市添磚加瓦。
地下深度38米打通城市 “立體脈絡”
“除必須保障的安全質量外,文物的守護與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責任擔當。”在公司承建的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項目重慶站實施精細化爆破施工時,項目負責人張書香反復提起。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項目
當目光投向更深處,為了讓城市交通更便捷,軌道交通是城市空間拓展的必然選擇。位于地下38米的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工程重慶站,三公司建設者將在密集的樓宇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間的地下拉開爆破施工序幕。
如何在堅硬的巖層中實現“毫米級”振動控制?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爆破行業協會共同開展了為時2個月的爆破參數“驗證戰”,確保萬無一失后,“精細爆破”技術正式在項目應用。“不打無準備之仗”是項目施工的理念,此次爆破施工,成功實現“微振動、零炮損、零投訴”的爆破管理目標,為重慶及公司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及文物保護區施工積累了有效經驗。
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項目
石家莊地鐵4號線項目成都地鐵30號線項目哈爾濱地鐵項目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公司參與
建設了8個城市的15條地鐵線 路。在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項目,項目創新采用的“連續折返皮帶機”“盾構廢水代謝系統”,在綠色環保的同時讓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在石家莊軌道交通4號線項目,面對地下管線復雜的難題,項目以“繡花功夫”精準施工,讓地鐵線路平穩延伸;在成都地鐵30號線項目,項目用智慧與科技護航,圓滿完成盾構施工任務,為西南地區首條采用車車通信的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線路助力添彩;在哈爾濱地鐵3號線項目,項目團隊不畏嚴寒,向零下30℃的極寒發起挑戰,順利完成我國首條高緯度嚴寒環線地鐵建設。
一直以來,三公司建設者不斷深耕城市軌道交通領域,也是中交集團軌道交通行業的領航三級子公司,從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盾構施工到智能化系統的精準搭建,三公司建設者用實際行動為城市打造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動脈,
為城市交通發展賦能。
從2米到38米三公司始終深耕地下空間建設
不斷提升城市“空間價值”
用技術創新破解城市病
用品質工程托舉民生幸福
這些“看不見的工程”
正在重塑城市的“生命力”
站在城市更新的新起點
三公司將繼續深耕地下空間領域
持續打造更智能的綜合管廊
更綠色的地下綜合開發
更韌性的防災減災系統
向地下要空間用工程品質要未來這,就是三公司對城市發展最深情的告白
來 源 | 融媒體中心、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