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6月13日,一聲宣告勝利的巨響在天山深處回蕩——重逾千噸的世界首臺豎向硬巖掘進機在歷經一千多個日夜的艱苦鏖戰后,終于成功抵達天山勝利隧道2號豎井井底。剎那間,歡呼聲、吶喊聲淹沒了這座曾暗無天日的鋼鐵戰場。這不僅是一段隧道的貫通,更是一場人類智慧與意志在極端環境下硬核突圍的偉大勝利。
“每前進1米,都是與死神的較量。”烏尉高速5標段豎井工區主任董嘉梁回憶起那段歷程,語氣中仍透著凝重。2號豎井工程挑戰的是深707米的未知領域。這里,破碎的巖層與冰冷的地下水交織肆虐,巨大的刀盤在高壓摩擦下溫度常達80攝氏度,如同置身熔爐,每隔40分鐘就必須降溫,否則核心設備將面臨嚴重損毀甚至癱瘓的風險。更兇險的是難以預測的突泥涌水,瞬間噴涌而出的泥水混合物傾瀉而出,足以淹沒一切。高地應力像無形的巨手擠壓著井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這黑暗的707米,是名副其實的“工程禁區”。
“首創號”TBM豎向演示圖
面對如此險境,支撐起“鋼鐵巨獸”的,是一群血肉之軀的平凡英雄。時間回溯到2021年11月,TBM掘進機開始進場吊裝。工期如軍令,當年12月中旬必須完成安裝調試,確保首發試掘進,項目部全員緊繃如滿弓之弦。
設備安裝調試進入最關鍵的沖刺階段。測量隊隊長任志飛深知責任重大。為了確保每一個機位精準無誤,每一份泥漿配比達標,任志飛連續20多個小時釘在冰寒刺骨的工地上。雙手凍得不聽使喚,他就哈口熱氣使勁搓搓,接著俯身校準、拌制泥漿……忘我的投入模糊了時間。
在任志飛和團隊爭分奪秒的努力下,12月12日16時28分,世界首臺豎向TBM順利首發,試掘進圓滿成功。經歷了20多小時高強度戰斗,見證了自己參與創造的“世界第一”誕生,任志飛沉沉地睡了一個好覺。
在與自然的生死博弈中,僅憑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遠不夠。破局的終極利器,是自主創新。面對高地應力這一“攔路虎”,項目團隊通過超前注入特殊漿液加固地層,成功化險為夷;面對高溫、涌水對刀盤的致命磨損,團隊自主研發了高精度智能監測系統。這套系統的“火眼金睛”,能將刀盤磨損量實時監測并精確控制到毫米級,如同為“鋼鐵巨獸”裝上了靈敏的“神經系統”,極大地保障了施工安全和效率。這些凝聚著中國工程師無限智慧的核心技術突破,不僅刷新了世界豎井掘進領域的紀錄,更為后續在類似極端環境下施工,構筑起了一道堅實可靠的安全屏障。
來源交通建設報總承包分公司 | 一公局集團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三維密碼破解施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