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五局貴州公司資訊沖鋒救援險情破洪峰浪尖黨旗揚“6·24”榕江特大洪水救援
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
隧道專業搶險救援隊黨支部
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五局貴陽隊是由中鐵五局組建的國家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主要承擔西南地區隧道生產安全事故及地震、地質災害、洪澇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搶險救援任務。該隊伍自成立以來參與貴州大方七扇巖隧道瓦斯爆炸、貴廣線榕江動車脫軌、湖南岳陽洪澇災害等30余次重大事故救援 ,裝備衛星指揮車、排水搶險車等專業設備,創新應用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科技手段提升救援效率。2024年通過跨省執行湖南團洲垸排澇任務展現快速響應能力,累計排澇254.7萬立方米獲省級表彰 。
解除危機的“戰斗鐵軍”
2025年6月24日,貴州省榕江縣遭遇三十年一遇特大洪水襲擊,縣城70%區域被淹,最大水深超5米,道路中斷、電力癱瘓、數萬群眾受困。國家隧道應急救援貴陽隊接貴州省應急廳指令,分五批共計出動60名隊員(其中黨員17名,青年占比70%),攜帶大型排水裝備、水陸兩棲車、自組網、電源車、沖鋒舟等專業設備星夜馳援。
歷經十晝夜鏖戰,貴陽救援隊
累計排水75.5萬立方米,累計清淤25.2萬平方,搜救轉移群眾103人,協助恢復關鍵設施17處。
— 救援現場 —挺立洪災的“紅色堡壘”
面對未知險情,隊伍在馳援途中成立臨時黨支部,建立“移動指揮部”,執行
“將政治優勢轉化為指揮效能”“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攻堅動能”“將思想優勢轉化為精神勢能”
黨建三融合機制,堅持救援現場
“組織建設同步”“方案制定同步”“物資籌備同步”
三原則。決策中樞:科學指揮的“最強大腦”
隊伍開進同步成立臨時黨支部,裝備調度同步配備黨建物資箱。
常務副大隊長寧宏任臨時黨支部書記負責抗洪一線的指揮調度,專職副書記李覲成擔任副書記負責后勤保障。遴選3名技術骨干黨員任委員,組成嵌入排水、搜救、清淤等核心業務組,實現黨組織架構與作戰體系無縫對接。
臨時黨支部是攻堅克難的“定海神針”,
支部決策到執行不超過30分鐘,有效化解5次險情,全方面展現了救援隊伍的專業素養。
快速研判機制 運用“快速研判”機制,通過無人機偵察、水文數據比對,選定在受災最重的古州鎮搭建前沿指揮部,3小時內繪制出“三區三線”作戰圖(重災區、危險區、轉移區;交通線、排水線、補給線)。
動態調度體系任務部署同步明確黨員責任區
,臨時黨支部同步參與作戰方案制定,結合現場災情勘察與地方部門信息,快速鎖定重點作業區域和優先任務,
建立“晨部署-午會商-晚復盤”制度
,根據水情變化每日動態調整部署。
思想熔爐:凝聚戰力的“精神引擎”
淬煉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強化思想引領,將個體的力量熔鑄成無堅不摧的集體意志。
7月1日,榕江紅軍廣場鏗鏘有力的“我志愿”伴隨著抽水機轟鳴響徹災區,就像鋼鐵經過高溫鍛造才能成就利刃,一個組織也需要在思想的熔爐中不斷錘煉。
以文化認同激發歸屬感,用榜樣力量點燃奮斗激情。
在紅軍廣場排水攻堅時,支部就地組織“洪災中的特殊黨課”,將1929年紅軍在榕江的戰斗故事與當前救援結合,點燃攻堅斗志。
激發個體精神脈搏與團隊目標同頻共振,將內生的凝聚力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執行力。
對急難險重任務中表現突出的隊員現場授“黨員先鋒崗”流動紅旗。青年黨員顧馮穎在惡臭車庫積水中連續奮戰后獲旗,坦言:“這面旗,比任何獎勵都強!”。它既是團隊前行的火炬,更是基業長青的密碼。
安全盾牌:生命至上的“防護網絡”
以人民為中心,搭建“軍民聯防網絡”,將群眾口碑作為黨性量尺。
建立每日“四必查”機制(體溫、傷口、心理、裝備),強制輪休超12小時隊員。臨時黨支部組織黨員帶頭培訓群眾安全員,現場教授防洪防災等應急救援知識,
構建群防群控體系。同時,主動與地方消防、武警等友鄰隊伍建立聯合作戰機制,共享保障物資和設備,實現救援資源最大化利用。
沖鋒在前的“硬核力量”
尖刀出鞘:危急關頭的“逆行身影”
黨員隊伍是決戰決勝的“硬核支撐”
,面對縣城“孤島”險情,黨員在惡臭、高溫環境下始終沖鋒在前,平均日作業16小時,承擔了65%的高危任務,帶動全員形成攻堅合力,營造出“比著干、搶著干”氛圍,攻克技術難題12項。
洪水首日,水上救援隊員夏子可帶領董清卓、彭乾兩名退伍軍人黨員,駕駛水陸兩棲車突入深水區。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累計轉移被困人員103人,其中包括孕婦3名,兒童6人,骨折傷員1人。
— 救援現場— 32歲老黨員李朵在合力超市排水點,白天操作設備排水,夜間主動清理漂浮垃圾和淤泥,直言“老黨員更要守好責任田”。
堅韌脊梁:艱苦戰場的“鋼鐵防線”
將急難任務作為初心考場,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立“黨員先鋒突擊隊”,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用“寧可身上臟,不讓任務黃”的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
青年黨員在急難任務中主動承擔設備主操手、安全監護等關鍵崗位,用熟練的救援技能帶動班組,作業效率顯著提升;在夜間能見度低、安全隱患多的困難條件下,主動承擔最艱苦的夜班值守任務,堅持每小時巡查一次排水設備運行狀態,確保夜間作業安全高效。熟練過人的救援經驗和技巧,是每一位救援隊員敢于站在浪尖的底氣。
精神傳承:紅色土地的“初心答卷”
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是“制勝法寶”,創新是賡續紅色基因的強大動力。
紅軍廣場上的紅歌聲,嵌入紅色基因化作穿透洪災陰霾的精神之光
。電梯井抽水遇阻時,綜合救援中隊中隊長王興邦創造“歌聲牽引法”,帶領隊員高唱《團結就是力量》合拍發力,成功將水泵從15米深井拉出。
這支青年、黨員占比70%的專業隊伍,用沾滿污泥的作戰靴丈量初心,用勒滿血痕的雙手踐行誓言,在榕江大地上展現著屬于新時代應急救援隊的力量。
— END —供 稿 |
羅錦頔 程安睿編 輯 |
張宇茹審 核 |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