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天剛蒙蒙亮,天津薊州區礦山修復工地上,晨露還凝在斑駁的巖面上。工人楊志生跪在硌人的碎石堆里,掌心輕輕捋直國槐蜷曲的根須,并將新土層層壓實,讓每一粒泥土都緊緊裹住根系,要讓新苗汲取每一絲生長力量。
這片曾被礦渣吞噬的土地,正經歷著京津冀區域最大規模的礦山修復手術。天航局承建的薊州礦山治理生態修復及綠化工程,計劃用6年時間讓700公頃荒山舊貌換新顏。項目團隊定下的“整平山體、再覆新土、后植草木”三步法,不僅要消除落石滑坡隱患,更要讓“荒山鋪綠裝,溝壑變平川,廢地成資源”的藍圖在薊州大地上生長成形。
站在礦山腳下仰望,陡峭的巖壁如刀削斧劈,危巖體懸在半空,仿佛隨時會砸向地面。要讓這樣的山體“服帖”,第一步便是削方整平。項目團隊像給病人做CT般摸清了礦山的地質脈絡、受損程度和周邊生態,最終拿出“爆破+機械”的協同作業方案。定向爆破時,炸藥量精確到克,巖塊會順著預設軌跡滑落;緊接著,液壓破碎機登場,給山體“修邊”,讓嶙峋的輪廓漸漸變得柔和。
可單一爆破如同在脆弱的傷口上動粗,容易引發巖體二次破碎。項目團隊創新推出爆破聯動機械削坡技術,將直上直下的危巖區改造成階梯狀“生態梯田”。一級級平臺如同巨人的臺階,既穩住了山體,又為后續復綠搭好了舞臺。站在改造后的山腰眺望,那些錯落有致的臺階,正等待著綠色生命的填充。
當山體終于平整,復綠工程卻迎來更棘手的挑戰。這里的土壤早已被礦渣“同化”,結構性差、養分匱乏,連最耐旱的雜草都難以存活。項目團隊帶著改良種植土來了——這種“營養套餐”保水固土能力極強,是植被成活率的關鍵。“每級臺階都要修種植槽,槽里墊1米厚的新土,還要布好飲水和排水系統。”項目副經理唐先喜蹲在種植槽邊,手指插進新土,感受著土壤的濕度,“得讓樹苗喝上干凈水,又不能淹著根。”
然而,一場暴雨突然襲來,給剛起步的復綠工程潑了盆冷水。60%的種植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墑情急劇惡化,原本的計劃幾乎要停滯。項目團隊連夜組建技術小組,連續一周守在現場,在泥濘中勘測數據、分析土壤結構。最終,“喬木固坡+草本護土”的分層方案應運而生。國槐、側柏這些深根系喬木像戰士般站在坡底,野牛草則在腳下織成綠色地毯,“上喬下草”的立體防護體系,讓不同植物的根系抱團生長,牢牢抓住土壤。
團隊還堅持“草灌結合、鄉土優先”,選的都是適應當地氣候的本土植物。為了讓樹苗擺脫光線不足、通風不暢的困境,他們創新“疏密相間、色葉交織”的種植工藝:緩坡區密植側柏,構筑起防流失的綠色屏障;平坦區搭配白蠟等色葉樹,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促進了生物多樣性。
如今,復綠試驗區已栽下7517棵苗木。曾經的“禿頭山”正褪去灰黃,國槐舒展著嫩綠的枝葉,側柏挺立成挺拔的綠墻,石縫里的灌木也探出了新芽。楊志生又來到那株親手栽種的國槐旁,看著它抽出的新枝,仿佛看到這里成為了一片真正的綠洲,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那是礦山重生的歌唱。
來源交通建設報天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綠色建造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