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公報》頭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日本投降矣!” 向全國人民宣告這一重大消息,這短短五個字,讓無數人熱淚盈眶。在那段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不屈歲月里,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二公院企業展示廳,展柜中珍藏著我國著名橋梁專家、二公院原副總工程師黃京群的滇緬公路任命書及獎章。在抗日戰爭時期,黃京群歷任滇緬公路橋工隊隊長、橋渡處處長、工程段段長、橋梁組組長等職,因搶修滇緬公路惠通橋獲得當時國民政府頒發的“光華甲種一等獎章”。
黃京群滇緬公路任命書(左)、搶修惠通橋嘉獎證明(中)及獎章(右)
泛黃的紙張映現出當年硝煙彌漫的戰場默默述說著黃京群和同仁們
為保通戰時交通視死如歸的愛國故事 央視紀錄片《我的抗戰》中曾說到:“在中國西南,近代以來,最悲壯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緬公路。最恢弘的實踐是什么?——是修筑滇緬公路。”
山河破碎,筑橋修路交通報國
黃京群 ,廣東省開平縣人,1914年6月出生,193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系(橋梁工程專業),曾參加茅以升負責的錢塘江大橋施工。1935至1936年參加武漢長江大橋初步計劃。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黃京群遠赴西南工作,參加貴昆鐵路路線測量和云南敘昆鐵路施工。
1937年秋,日軍侵占華北,沿海港口相繼淪陷。彼時的中國,工業孱弱、物資枯竭,
國際援華物資卻無法入境
。 面對不利的戰爭形勢,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撥款200萬元,指派時任云南省主席龍云負責打通滇緬公路。隨著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這條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陸路通道將成為維系抗戰的生命線,其修建已刻不容緩。
1937年12月,搶筑滇緬公路工程正式開工,云南省在保山成立滇緬公路總工程處,1938年2月,又設立橋渡工程處。同年8月31日,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軀修筑的滇緬公路初步通車。1939年,為改善道路狀況,黃京群開始參加滇緬公路的橋梁工程建設,直到抗戰勝利。在此期間,黃京群歷任滇緬公路橋工隊隊長、橋渡處處長、工程段段長、橋梁組組長等職務。
滇緬公路 1940年,全長1146.1公里的滇緬公路最終完工,這條“生命線”成了中國與外界聯系的重要紐帶。每年,通過滇緬公路運送的抗戰物資,總量達到近50萬噸,這對于正在艱苦抗戰的中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戰略支持。滇緬公路的建成,不僅僅是物資的通道,它更是中國抗戰成功的保障之一。
在抗戰史上,滇緬公路的建設被稱作奇跡。英國《泰晤士報》曾這樣評價它:“滇緬公路堪與巴拿馬運河相媲美。”
身先士卒,十八天搶修惠通橋
云南怒江上的惠通橋被稱為抗戰功勛橋,在我國抗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2年,日軍長驅直入侵占滇西時,為了阻止日軍繼續深入,滇緬公路的工程人員炸毀了惠通橋,由此形成了中日兩軍隔怒江對峙的局面。經過了兩年的戰斗,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對密支那發起了攻勢,滇西遠征軍開始強渡怒江,展開了滇西大反攻。為早日打通中印之間的陸路生命線,修復和改善滇緬公路成為當務之急。和滇緬公路修建時一樣,重新修復惠通橋又成了搶修滇緬公路的重中之重。
1944年,正在修復施工中的惠通橋
橋渡工程處全體人員全力以赴,于1944年6月18日在吊橋位置上搶建臨時人行便橋,同時修建東西兩岸碼頭,為恢復吊橋忙碌著。
為了盡快使橋梁復通,時任滇緬公路局橋渡工程處處長的黃京群不顧日軍炮火的威脅,身先士卒,腰系安全繩,冒著生命危險下到湍急的江水中測量橋涵水文并制定臨時保通方案,同搶修隊隊長黃渭泉用空汽油桶制成浮筒渡船維持行車。經過18個晝夜的緊張施工,惠通橋在當年8月18日提前修復完成。滿載彈藥、軍械等抗戰物資的軍車源源不斷從惠通橋通過,奔赴前線陣地。
惠通橋的通車,有力推動了滇西的戰事,中國遠征軍在隨后的一個月內攻克松山、光復騰沖。
1944年夏美國皮克少將(右一)到滇緬公路惠通橋頭商談修路事宜,黃京群(左二)參與
勇擔使命,描繪新中國藍圖
1951年大渡河及飛仙關鋼索吊橋工程報告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業待興,交通建設尤為關鍵。黃京群勇擔重任,為新中國的交通藍圖揮灑汗水:他審定了康藏公路上關鍵的瀘定大渡河橋與飛仙關橋設計,參與了武漢長江大橋首輪方案的設計。更值得銘記的是,他作為主要編寫人員,深度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公路工程技術準則》的制定,以及《公路橋涵設計規范》《公路大中橋橋位勘測規程》的編制工作。同時,他主持翻譯了《蘇聯橋涵標準圖》,并以此為基礎編制了國家《公路橋涵標準圖》。這些開拓性工作,為新中國的公路橋梁建設奠定了規范基礎、開創了技術體系。
泛黃的滇緬任命書靜臥展柜
如同沉睡的路標指向的,不僅是怒江峽谷間搶修惠通橋的黃京群
更是一代代開路者的背影
而今,那條驚心動魄的血路
早已被編織進覆蓋五洲的壯麗交通圖景
惠通橋的懸索也演化為跨越天塹的一條條鋼鐵巨龍
變化的是山河的形態不變的是開路者的精神
一種力量穿越時空在鋼筋鐵骨中轟鳴回響
那是在彈雨里為民族搶通路徑的愛國情懷
是在無人區于凍土高原挑戰世界之巔的不屈意志
是在深藍之下雕琢毫米級沉管隧道對接的極致匠心
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邊疆
從江河疏浚現場到海外建設一線
中交建設者以山川為紙,以鋼鐵為墨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支承載著交通強國建設使命的央企鐵軍
正以更高站位、更強擔當、更實作風
向著共同書寫新時期高質量發展
嶄新篇章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來源黨委工作部 | 二公院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酸甜苦辣咸,解鎖建設者高溫中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