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快看,白海豚!”福建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劉五店航道橋西側的觀測點,青年觀察員常晨良的聲音里裹著抑制不住的激動。只見一群中華白海豚劃破碧波,時而成群嬉戲,時而三口之家并肩暢游,宛如披著銀袍的精靈,用靈動的身姿在海面上編織出一幅會呼吸的畫卷。這些被譽為“海中大熊貓”的生靈,正用最親昵的姿態,見證著一座大橋與一片海洋的和諧共生。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二航局參建的廈金大橋(廈門段)施工海域,作為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生態晴雨表”,白海豚的存在直接反映著海域環境的優劣。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這座起于廈門本島、跨越廈門灣、止于翔安國際機場的鋼鐵巨龍,全長約19.6公里,其中劉五店航道橋西錨碇的施工,正面臨著一場與生態保護的精細博弈——海底地質偏軟,需清理14.04萬平方米軟弱地質層并換填混凝土,122萬余立方米的清理量,稍有不慎就可能打破這片海域的寧靜。
2023年大橋開工前,項目部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一場白海豚保護專題會正在進行。“開挖會攪起大量淤泥,那些細碎泥粒和沉渣形成的懸浮物,一旦擴散到保護區,后果不堪設想。”項目總工程師郝聶冰指著海域圖,語氣凝重。經過徹夜討論,團隊鎖定了3個關鍵控制點:懸浮物防擴散、疏浚泥沙運輸防泄漏、機械設備噪聲控制。隨后,聯合第三方專業機構制定的《中華白海豚保護方案及應急預案》,如同給大橋施工裝上了“生態安全閥”。
為攔截懸浮物,項目團隊在開挖區與保護區之間架起了一道“S形雙層防污簾”。橡膠浮體像一串碧綠的翡翠項鏈漂浮在海面,支撐著垂直延伸的非織造布幕簾,底部的配重鐵鏈緊緊壓住幕簾下緣,讓它與海水無縫貼合。這道“海中屏風”將懸浮物牢牢鎖在作業區內,連最細小的泥沙也休想從簾下溜走。
疏浚物要運往20海里外的傾倒區,運輸過程中的防泄漏是另一道難關。項目團隊在運輸船招標時就立下鐵規,必須是雙層封閉結構,配備溢流防控系統,開閉口密封性能要達到“滴水不漏”。每艘運輸船都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通過視頻監控和北斗定位系統實時追蹤航行軌跡、船舶姿態,一旦出現異常,警報聲會立刻響徹調度中心。
樁基施工產生的200萬立方米鉆渣,被納入“海陸分流”計劃。全程密閉轉運至陸地指定場地處理,徹底切斷污染源。而白海豚最敏感的噪音問題,更是被團隊精細管控。水下噪聲監控儀如同潛伏的“聲吶哨兵”,實時監測海域分貝;觀察員則像海洋的守護者,密切追蹤白海豚的蹤跡,及時引導它們遠離作業區。樁基施工時,所有設備都采用“軟啟動”,刻意放慢運行速度,讓機械運轉聲變得溫柔起來。
據統計,目前在這片海域里有60至80頭中華白海豚自在暢游,保護區成為珍稀物種的樂園。項目海洋生態保護經驗,還在廈門舉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中進行了展示。當大橋的鋼構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白海豚的身影在碧波中躍動,這幅剛柔并濟的畫卷,正是二航局用責任與智慧書寫的藍色生態答卷。
來源交通建設報二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海底管道的“數字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