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2021年寒冬,在海拔3660米的天山埡口深處,“青年突擊隊”的鮮紅旗幟在狂風中獵獵作響,旁邊即是亟待開鑿的新疆烏尉高速天山勝利隧道2號豎井。中交集團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高寒高海拔超大直徑全斷面硬巖豎向掘進機“首創號”,要在這里鑿穿707米巖層,建成國內最深的高速公路豎井。
比巖層更難穿透的,是牧民緊鎖的眉頭。“挖了草場,牛羊吃什么?”蒙古族牧民孟克的質問,讓烏尉高速5標段副經理于瑞斌徹夜難眠。2號豎井位于天山南麓阿拉溝河水源地,四周環繞著豐美的草原,更是當地蒙古族牧民賴以生存的牧場。高山寒漠、生態脆弱,工程占地意味著牧民放牧空間驟然縮減,項目征地難度極大。“項目征地涉及23戶牧民的牧場,我們的每一步行動,都牽扯著牧民的心。”于瑞斌說。
隧道要挖,牧場也絕不能被破壞,于瑞斌立下軍令狀。為了讓牧民放心,于瑞斌帶領青年突擊隊員們,進帳篷、穿羊圈、鉆牛棚,走進牧民家中,挨家挨戶答疑解惑,向牧民解釋項目的三套“賬本”:一是技術賬,項目制定《草皮保護性遷移與原生環境修復技術方案》,將清表草皮按0.3米厚度分塊存放,確保牧場可恢復;二是經濟賬,烏尉高速貫通后烏魯木齊到尉犁路程縮短170公里,車程從7小時減至3小時左右,貨物運輸成本將大大降低;三是民生賬,項目承諾在路側波形護欄設計中預留野生動物通道,保障生態廊道暢通。“這三套誠意滿滿的賬本,代表著中交人建設高原、保護高原的決心。”于瑞斌說。
在青年突擊隊隊員的耐心解釋下,牧民們緊皺的眉頭逐漸松開了,心中滿是對高速公路建成后的憧憬。當一份顯示試移植草皮成活率高達92%的科學報告送達牧場,牧民們親眼看到精心養護區內的現代化噴灌系統如同晨露般均勻滋潤著每一寸復原的草場時,內心的堅冰徹底消融。最終,23戶牧民悉數簽訂協議,項目創下了高寒牧區征遷“零上訪”的紀錄。
比缺氧環境更難熬的,是高原的生存困境。穿過阿拉溝河谷的礫石路,建設者面對的是施工現場無人煙、無水源、無道路、無電力、缺氧的艱苦環境。項目團隊進場之初的艱苦,項目經理王賀起記憶猶新:“我們只能暫住30公里外牧民看守牛羊的簡易房,僅有一條崎嶇坎坷的放牧小道通向施工現場。越野車顛簸幾十公里,加上高原反應,五臟六腑都在翻攪。”
然而,時間不等人。項目團隊在寒風中迅速扎下兩頂臨時蒙古包,將它們改造成工程前線的“中樞指揮艙”。青年突擊隊員們就此“釘”在現場,渴了,灌一口冰得刺牙的瓶裝水;餓了,嚼幾口干硬的面包和餅干。他們晝夜奮戰,只為在這絕境中搶建起堅實的施工后盾,為2號豎井的建設積蓄力量。
120天后,“生命禁區”奇跡般地崛起了一座標準化駐地,生活區、辦公區、施工區規劃清晰、布局合理,水、電以及必要設施一應俱全,甚至在宿舍區種活了30盆綠蘿——這抹綠色成了無人區里最生動的“破局勛章”。
最難的就是那707米深的豎井如何打穿!天山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在這片地質活動頻繁的山體內打出707米豎井,相當于在地下精準“砌筑”一座235層的摩天巨柱,不僅意味著與高寒、低氧環境搏斗,更要直面極其復雜多變的地層挑戰。“當時我們往下打通風豎井的時候也是捏著一把汗,天山高寒、高海拔、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四高’地質條件疊加,每一次掘進都如履薄冰。”中交天和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康健回憶道。
針對地質條件復雜多變的特點,青年突擊隊成員創新采用“豎向凍結法+智能監測”技術,在井壁周圍布設128根凍結管,將巖層溫度降至零下30攝氏度形成“冰桶護壁”,大幅提高了圍巖的強度和穩定性,有效抵抗高地應力帶來的巖爆、塌方風險。與此同時,一張由326個高精度應力傳感器編織的“神經網絡”被密集植入關鍵巖層結構和凍結壁之中。這些敏感的“末梢神經”一刻不停地捕捉著巖體內部的微妙變化,將捕獲的海量實時數據匯聚到中央控制中心。在這里,工程師們得以洞察地下的每一次“心跳”起伏,精準分析風險態勢,實時動態調控。這確保了在“四高”脅迫下的每一步掘進,都擁有精確的數據支撐,將不可控的風險轉化為可視、可判、可管的工程實踐。
站在貫通的豎井洞口,巖壁上的標語十分醒目:“不破壞就是最好的建設”。王賀起凝視著這行字,語氣深沉而堅定:“真正的破局之道,并非僅僅是戰勝困難,而是當我們面對看似無解的難題時,能提出一套尊重自然、聯結民心、融入科技的全新解決方案。”
來源交通建設報總承包分公司 | 一公局集團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因地制宜破解土方運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