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近日,承建的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鹽堿地項目順利完成首季耐鹽小麥搶收工作,標志著該項目鹽堿地改造及規模化種植取得階段性成果。
該項目治理農田面積達2.2萬畝,包括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鹽堿地綜合利用新技術示范工程等六大項目建設。建成后,可為當地實現耕地提質、產能提高、生態提檔、智慧提升、產業提級的多元化目標,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五原模式”。
改造過程中,項目整合13項核心技術措施,針對農田重、中、輕的鹽堿化程度,分別運用暗管排鹽結合微生物菌劑改良技術,機械粉壟與酸性水溶有機肥調控技術以及蚯蚓糞肥培肥與耐鹽作物選育技術精準發力。同時,通過“灌排協同控鹽”技術體系的構建,使整體土壤Ph值降低了0.2個單位,全鹽含量下降0.2個百分點,有機質含量每公斤提升了1克以上。
同步搭建的智慧農業系統,依托220個物聯網傳感器打造“鹽堿耕地數字孿生體”,實時監測水鹽動態,讓灌溉用水效率提高30%。在永聯村核心示范區,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已變身“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 的優質農田,小麥畝產較改造前提升12%。
首季耐鹽小麥的豐收,不僅證實了“五原模式”的科學有效性,更為黃河中上游灌區500萬畝鹽堿地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與實施范本。隨著白菜幼苗即將移栽,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正以實際成效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書寫著鹽堿地治理的時代答卷。
2025來源:市政公司作者:王甲男編輯:魏騰飛行者無疆,百年二航微信抖音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