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五局六公司在四川綿陽,廣綿高速項目部正以鋼鐵為筆、智能為墨,在京昆高速擴容工程的藍圖上,書寫著新時代公路橋梁建造的革新篇章。
廣綿高速項目主要負責LJ10-13標段主線橋梁34座、其它車行天橋及匝道橋梁27座,共5753片T梁的生產及架設等施工任務。一場由智能設備與匠心工藝共同演繹的智能建造交響曲,正在這里磅礴奏響。
藍圖 2022年8月,當“鋪架王牌軍”接過廣綿智慧梁場的建設方案設計任務時,一場關于傳統建造模式的突破戰已然打響。六公司高度重視,副總經理劉智軍迅速帶隊奔赴項目,啟動廣綿智慧梁場的總體方案設計。他帶領團隊到湛江、寧波、成都等地的同類型智慧梁場調研學習,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規劃設計,經過多次的改進優化,一個成熟的廣綿智慧梁場總體設計方案應運而生。
2023年8月,廣綿智慧梁場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工李志祥通過無人機進行地形掃描,運用3D技術復核設計標高、實際標高、路基設計標高等關鍵參數,堅持以永臨結合為目的,使梁場混凝土結構不侵入路基面層結構,大大降低了梁場復墾的混凝土破除量。在生產區規劃時,他未雨綢繆、提前謀劃,將沉降要求比較高的梁場生產線基礎設置在梁場挖方區域,消除后期使用過程中結構物的不均勻沉降。經過精心策劃、合理布局,梁場采用了拌合站最高、生活區次之、生產區最低的階梯式布局,分為智慧梁場控制中心、鋼筋存儲加工綁扎中心、T梁生產線、T梁存調區、混凝土生產配送中心等各功能分區,場內設置25米T梁生產線10條、40米T梁生產線4條,設計制梁能力每月350片,最大存梁能力128片。2024年1月4日,廣綿智慧梁場首片T梁順利澆筑,吹響了預制T梁規模化生產的號角。
智能 廣綿智慧梁場運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創新提升各工藝智能化水平,開發智慧管理生產平臺,以三維BIM模型結合GIS為數據依托,構建梁場項目的數字孿生。通過智能設備自動采集上傳數據,以生產工序流程為主線,通過平臺數據分析,建立BIM虛擬梁場,實現對梁場各施工工序的動態監測和集中管理。
項目常務副經理左陳森介紹說:“在制梁生產過程中,我們的生產線已經達到了智能化2.0水平。”在這遍布智能設備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
“兩縱一橫”的亮點。“一縱” 一縱”為自動鋼筋綁扎生產線,其中頂板綁扎線由鋼筋數控調直、彎曲、成型系統、自動焊接系統組合而成,實現頂板鋼筋的全流程自動生產,減少人工49人,工效提升15%。底腹板綁扎線運用“鋼筋組合片體+節段安裝”新型生產方式,通過“線性生產”換“平行作業”的操作模式,工效提升50%;底腹板縱向通長鋼筋采用“四點焊接”工藝,工效提升100%。新一代智能鋼筋綁扎生產線的投產應用,完全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無人化作業,單個鋼筋籠的加工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2.5小時,工效提升37.5%。
“二縱” “二縱”為自動模版生產線,采用固定式橫移液壓模板,可實現一鍵開合模,可實現任意梁長的毫米級調整和支座板縱坡無級調整,工效提升25%。
“一橫” “一橫”為T梁混凝土水平皮帶輸送系統,通過上層固定水平皮帶、下層伸縮皮帶結構運作智能輸送至相應布料機內,具有效率高、故障率低、穩定性好、維護簡便的優點。項目部還引入了自動張拉機器人和智能壓漿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施工質量,將每片T梁張拉至壓漿工序時間由28小時縮短至4小時,工效提升86%。
“同樣的智能設備,不同的參數設置和應用方式,也會有效率和質量上的差異。”李志祥對智能設備的實踐應用進行了更高要求的優化。他主持對T梁混凝土水平皮帶輸送系統進行速度配型實驗,檢測在不同的運輸速度下坍落度和含氣量的損失情況,以及分析不同運輸速度對混凝土強度彈性模量各個齡期的影響,讓澆筑環節成為質量與速度的雙重保障。
刀快還要人勤,項目部秉持匠心,對產品的質量精益求精、執著追求,才成就出一片片外美內實的精品橋梁,更實現了降本增效、提質加速的良好效應。
成果 隨著智能設備的熟練應用和施工工藝的不斷優化,項目部邁入了高效生產的快車道,最高制梁產量高達每月410片,在行業內聲名遠播。2025年6月17日,廣綿智慧梁場40米T梁預制任務全部完成。
在高速推進施工生產進度的同時,劉智軍帶領項目團隊深入開展技術成果的總結和推廣。廣綿智慧梁場申請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股份公司級重大專項課題1項,中鐵五局局級實用技術成果1項。
廣綿智慧梁場在施工期間,省質監站、市質監站、蜀道集團、川高公司、兄弟單位多次蒞臨現場觀摩,給予了高度評價,展現出良好的企業形象。2025年6月26日,中國公路學會在四川成都召開第五屆高速公路擴容改造新技術新成果交流會。學會領導、行業專家等百余人來到廣綿智慧梁場進行觀摩交流。業內專家們深入T梁生產車間進行實地調研,圍繞設備效能、工藝參數、質量控制標準及優化方向進行了針對性探討與交流,共同剖析智能建造在橋梁預制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實踐經驗。
廣綿智慧梁場堅持科學技術為內驅力,積極探索傳統生產模式的變革及全面超越,實現鋼筋工程、混凝土澆筑工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達到從人工生產模式向智能自動化生產的轉變,利用數字孿生從“單點智能”實現“全域智慧”,從“工程配套”實現“產業生態”,促進了行業的產業形態重構。
這座智慧梁場將繼續以“百年品質工程”為靶心,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征程上,刻下更多屬于企業的革新印記。
圖文:劉一佑編輯:朱 睿校對:劉一佑審核:楊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