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當手機短信鈴聲響起,顯示內容為雷雨黃色預警,廣航局福建泉惠石化工業園區A地塊及鯉魚島滯洪區生態建設項目黨員先鋒隊隊長、項目副經理李希崗心里不由咯噔一下,這是他6月以來收到的第3條預警信息。
泉惠項目由回填工程、水利工程及道路工程3部分組成,建成后將助力泉惠石化園區打造福建省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受東南季風和臺風活動影響,每年4月至10月,項目所在地將進入長時間的汛期。
為了搶抓進度,自2024年12月開工以來,黨支部便同步組建了1支黨員先鋒隊,由李希崗任隊長、項目技術負責人何國萍任副隊長、8名骨干技術員任隊員。
今年2月,先鋒隊召開了第一次“軍令會”,為了保障項目在二季度雨季里搶抓回填工期,形成陸域支點,會上,李希崗提出了三道黨員攻堅令。
會后,李希崗發出了第一道攻堅令——保證雨季成樁質量。原來,項目回填成陸區域地質結構復雜,且淤泥層深厚、地基承載力弱,需要打設近27萬根樁提高地基承載力。若汛期來臨,連續暴雨的浸泡會讓土層徹底“喝飽水”,這時打樁極易產生偏差傾斜,廢樁風險激增。為此,先鋒隊未雨綢繆,擬在汛期前研究出飽和軟土帶來的打樁垂直度控制方案。
何國萍帶領隊員們,結合土質條件和施工要求開展數據分析和模擬推演,構想逐漸成型:將高精度電流傳感器深度集成到樁機系統中,利用電流的微妙變化實時感知樁體狀態,控制樁體垂直度。
3月,經過團隊緊鑼密鼓地調試、模擬,一套智能系統終于成功上線。高精度電流傳感器與樁機深度融合,通過在手機上的云端后臺,能夠更加直觀、便捷地實時遠程監控水泥攪拌樁垂直度等關鍵數據。這套凝聚著隊員們智慧結晶的“電子眼”,能夠穿透重重雨幕,可確保樁機在工作中能夠精準定位、高效成樁。
6月初,在暴雨預警信息到來前,李希崗發出了第二道黨員攻堅令——提前做好暴雨防御。為保障雨后回填施工能盡快重啟,先鋒隊著力保護土方車運輸的主干道。李希崗帶頭沖鋒、隊員們分工明確,挖掘機爭分奪秒地清理主道路淤塞的邊溝,預設出各個區域的導流渠,確保汛期排水通暢。當一條條導流渠成型后,一卷卷防水布也被迅速展開、鋪平、壓實,猶如巨大的雨衣,完全包裹住運輸主干道。
6月上旬,暴雨接連來襲,現場近200臺大型機械設備全部按下了“暫停鍵”。為確保設備安全及回填區域的邊坡穩定性,李希崗發出第三道攻堅令——全力筑起安全屏障。隊員們挺身在前,梳理了35類210余項風險點并制定了相應處理措施。隊員們24小時輪班在崗,通過集成監控系統和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時刻緊盯基坑邊坡、設備固定、電箱狀況等關鍵點,并及時處理突發情況。
時間在暴雨肆虐與短暫的窗口期交替中流逝。6月15日,氣象平臺上令人神經緊繃的黃色、橙色預警標識終于一一褪去。得益于先鋒隊3道攻堅令下的防御和攻關,暴雨對工程進度影響降到了最低,項目得以有序復產。6月底,項目完成填土107萬立方米,為全面打開施工作業面奠定了基礎。
這持續的暴雨,既是對項目建設的實戰考驗,也是一次次對黨員先鋒隊精神底色的淬煉。當厚重的防水布被合力掀開,整個工地仿佛被一股磅礴力量重新注入,那是這支黨員先鋒隊在暴風雨中站穩腳跟、沖鋒在前,沉淀出的不竭動力,正化作鏗鏘步履,踏響更堅定的前行節奏。
來源交通建設報廣航局歡迎轉載 注明出處推薦閱讀永寧大橋上有個“定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