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是二手吊車的最后一天,山西連日是二手吊車的暴雨終于停了。但天還未放晴,緊接著,又迎來了地質災害氣象風險橙色預警。
這場雨下是二手吊車的太憋屈了。國慶期間,關注新聞的人本就少,加上山西一直以來的弱存在感,導致網絡上有人開始哭訴“無人問晉”。再加上假期前,山西剛剛與14省區市簽訂煤炭保供合同,兩件事離得近了,就更顯得突兀。
被度假和明星充斥的熱搜榜,磨磨蹭蹭、慢慢悠悠地為#山西暴雨#騰出了一個地兒,隨后又被一些不知所云的詞條所掩蓋。
#山西暴雨#詞條假期間最高上了熱搜榜第五,很快就消失了。
一提起山西,第一個想到的總是煤炭,然后才是老陳醋和刀削面。與能源如此強烈掛鉤的省份,山西可能是獨一份。
雖然內蒙古和陜西也是產煤大省,品種分布略有不同。我國的煤炭資源儲量豐富,但是地區分布不平衡;主產地與消費地逆向分布,長期下來,心態也開始變得不平衡起來。
受暴雨影響,截至10月4日8時,山西共停產煤礦27座、非煤礦山99座、危化企業7家,停工在建工程231個,關閉景區74個,引發了煤炭市場缺口的擔憂。
有人在網絡上提問,這么大的暴雨對山西煤炭保供有影響嗎?很快就被受災的人們罵了回去——“要煤的時候惦記我們了?拿我們當工具人?”
影響肯定是有的,如此大的暴雨洪澇災害,加上山西本來脆弱的地理環境,很可能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阻斷交通和運輸路線。可能好多人還不知道,這次很多被暴雨襲擊的城市,如運城、臨汾,還處在地震帶上,隱患十分嚴重。
這些對于煤礦的開采、運輸、外送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共完成38.4億噸,其中,山西省2020年原煤產量10.63億噸,超過全國原煤產量的四分之一,成為國內歷史上第二個原煤年產量超過10億噸的省份,在產量上超越內蒙古,重新成為全國第一大產煤省份。
2021年,山西的煤炭產量大概率是只增不減的,畢竟9月29日,山西省保供14省區市四季度煤炭中長期合同對接簽訂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按照相關要求,中央駐晉煤炭企業將保供天津、福建、河北、廣東、遼寧5個省市,晉能控股集團對接廣西、江蘇、吉林、安徽、上海、浙江等6個省區市;山西焦煤集團承擔河南省保供任務;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承擔海南省保供任務;潞安化工集團承擔山東省保供任務,其余保供任務由山西省各市煤炭企業承擔。
山西今年的任務比往年要更加艱巨。
此次暴雨,又把像山西這樣的能源大省的困境推到人們眼前:如不能順利完成轉型,煤礦開采勢必會造成大氣、地質等各方面隱患,一旦遇到暴雨洪澇等突發狀況,開采的地方還會造成二次傷害,依然會惡性循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累計生產煤炭192億噸,占全國的1/4以上,其中70%外調,覆蓋全國2/3以上的省份。山西曾點亮過全國一半的燈,如今也必須面對 “興于煤,困于煤”這一難題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亦曾“興于煤,困于煤”。從“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頭兵”的跨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卻是必須經歷的。只有真正完成轉型,才能擺脫“工具人”的狀況。
暴雨對全國的煤炭生產影響肯定存在,不過,其他地方的產量也加入了進來,總體來看,維持總量只是時間問題。
雨乍停,一份落款時間為10月7日的“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關于加快釋放部分煤礦產能的緊急通知”刷屏。
這份通知要求錫林郭勒盟、烏海市、鄂爾多斯市能源局以及呼倫貝爾市工信局,立即通知列入國家具備核增潛力名單的72處煤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從即日起,可臨時按照擬核增后的產能組織生產。
據財聯社,內蒙古能源局相關人員表示,目前增產措施是臨時的,相關煤礦可以按照核增后的年產能按月平均分配組織生產,但相關煤礦可以按照核增手續進行申請,獲得批復后,將轉為永久產能。
通知中建議核增產能9835萬噸,預計實際可釋放產能規模約4500萬噸左右,預計該舉措對市場情緒影響大于實際影響,將造成動力煤價格從1500元/噸快速回落至1200-1300元/噸左右水平。
產能的提升,煤價的回落,進口煤炭的加入,都將為馬上到來的冬天做足準備。今天已是寒露,煤電供需矛盾仍在,留給冬季用煤保供穩價措施兌現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