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遞低碳精神 助力生態建設
注:3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吊車論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習主席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是吊車論壇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是吊車論壇的勁頭,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變革需要引領,時代呼喚英雄。在碳達峰、碳中和之路上,諸多新能源領軍企業已探索多年,走在前列。為傳遞低碳精神、助力生態建設,特別推出針對新能源領軍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系列報道《零碳故事會》。
1982年的眉山小城,在冬日的寒風中孕育著希望。年僅18歲的劉漢元在開展沿河水利資源深度調查中,養魚科研的積極性被逐漸激發。這個水產學校剛剛畢業不到兩年的精神小伙,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2003的北京,正經歷著“非典病毒”打擊后的重生。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博士的劉漢元,正在思考著我國能源戰略選擇和新能源未來。已經成為飼料大王的他,與光伏擦出了燎原火花……
2021年初的成都,一派牛年新年的紅紅火火。在通威國際中心,劉漢元親自按下了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按鈕。通威集團將發揮通威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將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三個瞬間,勾勒出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不凡的39年歷程。從水產技術員到魚飼料大王,再到光伏領袖,劉漢元帶領著通威集團從四川走到全球,跨越蛻變為橫跨農業與光伏的“雙料冠軍”。
“如果條件成熟,還可以將碳達峰和碳中和內控時間提前,進一步展示中國的意志和決心,推動氣候治理和能源轉型扎實落地,同時倒逼國內加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2021年兩會之際,劉漢元表達著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更高追求和信心。
500元起步,成就“魚飼料大王”
當同齡人還在青春期煩惱之時,劉漢元便考上了四川省水產中專學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家鄉眉山的水電局工作。端上“金飯碗”的劉漢元,并沒有停止思考和前進的腳步。
彼時的眉山乃至整個四川,在春節時候能吃上魚是一種奢求:魚類在四川供應緊張且價格不菲,市場上豬肉9毛9分錢一斤,鯉魚的價格則達到了12元一斤。作為水產專業畢業的劉漢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83年,有專業能力、下心思鉆研的劉漢元,想到了在流水中用金屬網箱養魚的方法。于是,他找到眉山縣水電局的領導,提交了利用流水養魚的科研方案。領導對這種大膽試驗表示支持,但支持資金卻成為了難題。家人為劉漢元湊了500元錢,成為了他創業的啟動資金。不久,一個面積50多平米的金屬網箱成功焊接完畢并成功下水。1984年初,劉漢元的第一批185公斤鯉魚苗投放到了網箱中,試驗正式開始。
這只網箱,創造了四川養魚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產紀錄,也成為了劉漢元的創業魔盒。根據劉漢元回憶,當年收獲的魚,按當時市場價計算,凈利潤多達1930元。這種全新的養殖方式開始迅速傳開。1985年初,眉山縣就有80多戶農民主動要求建箱養魚。1986年,劉漢元的養魚技術被列入“星火計劃”,正式向全國推廣。
隨著養魚產業的發展,魚飼料成為了緊俏貨。找準商機的劉漢元又在魚飼料上做起了文章。1986年,年僅22歲的劉漢元在自家門口創辦了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他的飼料大王之路,正式起航。
▲ 通威前身永壽漁用配合飼料廠(科力飼料廠)
從工廠建成投產開始,劉漢元親自配比的魚飼料便供不應求。隨著魚飼料業務的不斷發展,1992年,劉漢元創立通威飼料有限公司,并從1997年開始成為全國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并一直延續到如今,長達20余年。
2004年,劉漢元在上交所敲響了通威的上市鐘聲,“魚飼料大王”的故事進入到一個歷史性節點的小高潮。
跨界光伏,打造硅料電池片全球霸主
成為聲名遠播的“魚飼料大王”后,劉漢元仍然保持著冷靜的頭腦。苦苦尋覓通威下一個轉型方向的他,于2002年進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就讀EMBA,畢業以后連讀DBA工商管理博士。在這里,他接觸到了各種新能源產業,并有所頓悟。
“新能源產業將會有更好的未來,光伏產業是新能源的最佳選擇。”光伏產業的火種,在那個時候開始種在了劉漢元心中。畢業時,他以《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能源戰略選擇》作為博士論文,出色的完成了學業。
此后不久,劉漢元心中的光伏火種就開始完全燃燒起來:2007年5月,通威聯合四川巨星集團在樂山共同投資設立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進入光伏多晶硅領域。屬于通威的光伏新征程,正式起步。
一年后,通威完成1000噸/年多晶硅項目建設,業務重心開始向新能源產業傾斜。但此時,市場形勢的不確定讓光伏行業正經歷著大起大落,很多光伏企業經歷在快速崛起后快速跌落、崩潰。擁有敏銳嗅覺的劉漢元,適時收縮戰線,躲過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11年開始的歐美雙反。
2015年,劉漢元在深思熟慮、看清市場機會后,帶領通威開始加速前行,對硅料生產進行了關鍵技術改造;2016年,通威股份完成了對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的重組購并,加碼硅料產業。此后,通威不斷加碼上游,一路走上高純晶硅霸主位置。2020年末,通威高純晶硅實際產能已超過8萬噸/年,其中單晶料占比達9成;2021年,通威的產能將全面超越各個競爭對手,成為第一;根據規劃,其2023年高純晶硅產能更是將達到22萬-29萬噸。
在硅料之外,劉漢元大布局的另一個領域是電池片。2013年,通威以8.7億元的高價,收購了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性開工建設的太陽能電池片項目——賽維合肥項目,成為了當年光伏行業最大的并購案。
經過四年的努力,2017年,通威以超過4GW的出貨量,成為電池片領域的全球霸主,開啟了連續4年成為全球產能規模和出貨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強企業的“豪橫”之路。目前,通威太陽能擁有合肥、雙流、眉山、金堂四大基地,電池產能達到了35GW,是該領域擁有絕對控制地位的霸主。
樹立標桿,提早37年碳中和
對通威來說,頭頂兩座光伏產業“王冠”,是榮耀,更是責任。
光伏產業承載著新能源的希望,也是落實習主席提出的“3060碳目標”的主力軍之一。2018年在民企座談會上代表光伏產業向習主席做匯報的劉漢元,身為全國人大代表,更深知肩頭的責任。通威的碳中和之路必須領先,絕對不能落后。
2021年2月1日,通威集團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通威集團將發揮通威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并于2023年前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
這樣一來,通威率先發聲,成為了光伏行業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民營企業,也是目前已知實現碳中和時間最早的企業。相比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目標,整整提前了37年。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碳中和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光伏,光伏看通威!
根據劉漢元的構想,通威將借助其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并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繼續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據統計,在通威旗下相關產業的整個生產和運營環節,2020年全年外購電力超過70億度,其中用電總量的67%來自于水電,僅三分之一來自于火電。而通威“漁光一體”為核心的光伏電站目前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2020年電站并網規模已超過2GW,年清潔電力發電量超過20億度。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劉漢元,對于通威的發展方位有著清晰的認知:“通威發源于水產,解決的是吃的綠色食品;進軍光伏行業,解決的是用的綠色能源。通威在全球首創‘漁光一體’商業模式,將兩種綠色應用場景結合在了一起。”
在創業的39年間,劉漢元一直在思索,怎么更好的為解決社會之所需而奮斗。那個曾經精神抖擻的眉山少年,又站在了新的出發點上。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副更加波瀾壯闊、前景高遠的畫卷,立意布局將以百年計、千年計。初心依舊的劉漢元,將書寫新的“通威傳奇”。
(人物簡介:劉漢元,男,漢族,1964年12月生,四川省眉山市人,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1994年4月加入民建。現任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全聯新能源商會執行會長、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光伏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主席、川商總會聯席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