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vin
來源/
近期,關于居民電價要上漲是吊車價格的江湖傳言甚烈。(www.hxny.com)探究發現,其根源在于一則網民留言是吊車價格的回復。
日前,一陜西網民在中國政府網留言稱:“現在電力裝機已嚴重過剩,供大于求,電力設備出力不足,特別是火電廠,設備利用小時數連續幾年下降,全國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已低于3000小時/年,近一半機組常年閑置。鑒于電力已經飽和,不再短缺,為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環境,建議完善原來是吊車價格的居民階梯電價政策,鼓勵城鄉居民多用清潔的電力資源,少用煤取暖或做飯。”
6月24日,國家發改委在回復該網民留言時表示:“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于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
國家發改委的這番表態,立即引發了大眾對電價上漲的擔憂。部分網友表示,當前的電費已經不低了。雖然電價相比成本比較低,但對于老百姓挺高了。另外,還有部門網友調侃道:“好不容易可以放開吃豬肉,空調又不敢放肆開了。”
那么,中國的電價到底高不高?
(www.hxny.com)研究發現,從全球橫向對比看,我國無論是居民電價,還是工業用電均處于較低水平。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銷售電價平均值為0.611元/千瓦時,居民電價平均值為0.542元/千瓦,工業電價平均值為0.635元/千瓦。與同期美國電價的平均值相比,中國除工業電價平均值高于美國外,銷售電價與居民電價均低于美國。
從數字上,中國電價確實較低。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居民電價就該上漲呢?
從定價機制上看,美國的電價更貼近市場。2019年美國工業電價的平均值為0.472元/千瓦,居民電價平均值為0.901元/千瓦。顯而易見,美國工業部門是作為用電大戶享受了低廉電價。相比之下,事關萬千家庭的居民電價,則因為缺少議價能力而價格較高。
與美國電力市場定價不同,中國的電價更注重保民生,讓利于民。長期以來國內工商業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而居民電價不僅大幅低于供電成本,也遠低于OCED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居民電價。換句話說,中國的電價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和宏觀、民生考量,是有一定中國特色的電價。
從數次電價調整來看,國家主管部門始終都保持了居民用電價的穩定。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決定上調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彼時的調整范圍并不涉及居民電價。2012年3月,國家發改委宣布推行居民階梯電價,依然明確了80%居民電價保持穩定的要求。不難發現,保持居民電價穩定始終是國家發改委電價機制調整的前提。
由此看來,大家完全不必擔心國家發改委調整電價機制后會引發居民電價普漲。發改委所說的還原電力商品屬性,也并不意味著就此打開了居民電價上漲的通道。
事實上,還原電力商品屬性的手段很多,比如階梯電價、峰谷電價,比如電力市場化交易、大用戶直購電改革等,還比如鼓勵使用清潔電力等,在一些地方,風電、光伏電價已經開始低于煤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還原電力商品屬性不僅不等于要漲電價,未來甚至有可能帶來降電價,大家可以吃下一顆“定心丸”,靜待政策出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