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微信號:
核電站是大型吊車工作視頻的穹頂——這個巨大是大型吊車工作視頻的扁殼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核電站是大型吊車工作視頻的顯著標志。登上穹頂,或許是建設者的常態,但對于一般人來說卻很難得!
2019年6月17日,在“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卡拉奇核電K-2機組外層安全殼穹頂吊裝之際,前方記者登上了穹頂進行了現場記錄。
海外“華龍一號”外穹頂的設計標高是58米~74米。74米,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華龍一號”的高度,而58米,就是此次需要登頂的平臺。那么如何登頂呢?站在58米高的穹頂上又是何種感受?且讓我們跟隨現場記者,在58米處一覽卡拉奇核電的壯觀現場。
現場記者準備登頂
早上5點36分開始,K-2機組外層安全殼穹頂吊裝正式開始實施。這個直徑53米、重約366噸的“龐然大物”已經被3000噸履帶式大吊車吊離地面,經歷起吊半徑變幅,順時針旋轉,負載行走,逆時針回轉等步驟,已經穩穩對中在穹頂上方。現場記者開始登頂,基本上能夠見證穹頂吊裝成功的那一刻。
核島安全廠房內
在核電站建造過程中,現場還沒有安裝電梯。于是,現場記者只能從核島安全廠房入口進入,開始爬樓梯。從2NR安全廠房同樣可以進入主設備房間,目前,核島主設備已經進入安裝后期,正在為冷試做準備。
此行的目標是穹頂,一路爬到12.5平臺,這是一個休息平臺,看到了一些員工在此休息。盡管是早晨,核島內的溫度就已經高達30度,濕度也很高,十分悶熱。爬了幾層樓梯,基本上一身汗。當然,對現場的很多人來說,這種溫度就算相當“舒適”,因為在卡拉奇現場,炎熱的時候,核島里的溫度高達50度。
27米屋面平臺 肉眼可見工作人員濕透的工作服
旋轉爬梯
從核島安全廠房出來便來到27米屋面平臺。這里可以看到一個旋轉爬梯,旋轉爬梯直通穹頂。旁邊綠色的指示圖標指明了方向。旋轉爬梯大概有30米高,爬梯上有護欄還有安全兜網,可以安全地上去。上面還有很多安全的標志。安全帶、安全帽、安全鞋,“安全三寶”是現場人員的必備項。在現場,大家對安全的重視可以說已經滲透到骨子里,一進現場就要接受入場安全培訓,現場還有嚴格的安全管理規定。要知道,在卡拉奇核電項目現場,巴方員工很多,而要讓巴方員工認同、理解、執行我們的核安全文化,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卡拉奇核電現場做到了,自卡拉奇核電開工以來,已累計實現安全生產接近2000天。
旋轉樓梯遠眺
繼續沿著旋轉樓梯向上,透過網兜,看到了高空的風景以及對面的K3機組。據了解,K3項目比K2項目開工晚十個月,現在正在按工期有序推進。
登上穹頂
30多米高的旋轉爬梯,一路上不停歇,7、8分鐘就抵達穹頂。我們抵達的時候,正好穹頂下落就位,正在進行最后的微調。這次吊裝,要讓直徑53米的穹頂,與原先384個支撐牛腿,點對點對接、穩穩貼合,中間誤差不得超過2厘米。技術實現難度可想而知。作為外行,我十分緊張,忍不住詢問:“怎么樣了?”但現場的工作人員,非常自信。工作人員指著現場的角度標記點:“吊裝之前已經進行了精準的測算,現在穹頂已落在導向柱內,就位過程可控。”
中巴員工進行微調
十幾分鐘微調,等待最后就位。在現場可以看到很多和中方穿著一樣衣服的巴方員工。巴方員工有自己的工作服,表現特別突出的巴方員工,中方會獎勵他們中方的工作服,巴方員工都以身著中方的工作服為榮,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在現場也能看到巴方的員工在積極處理問題。中方人員表示:“很欣慰,在工作過程中,巴方的員工也成長起來了!”
8點06分穹頂吊裝完成。在卡拉奇現場,只要在外面稍微走動,就是一身汗,此刻有了深刻的體會。但更可敬的是現場的工作人員,他們在走動、在作業,汗水從他們臉上滾下,而身上的衣服早就濕了又濕。現場200多名中巴操作人員精準的配合、熟練的操作,才有了這場完美的加冕。吊裝順利結束了,這是華龍的重要節點。不過,現場工作人員卻很低調、含蓄,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工作,推動更多節點的順利實現,最終將“華龍一號”打造成中巴合作的精品工程。
文章所用圖片信息部分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