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旁騖攻主業是濰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基所在”。濰柴董事長譚旭光表示,20年來,濰柴從單一發動機生產廠發展成為涵蓋動力系統、智能物流、汽車業務、工程機械、豪華游艇以及金融服務等六大業務的國際化裝備制造集團,2018年,濰柴收入突破236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成績的背后,是濰柴專心專注發展主業。
濰柴集團
“發動機制造是中國的一個產業短板,我們的夢想就是要把發動機做強。多年來,我們從未在非主業上動過一分心思,也從沒在房地產上投過一分錢。”譚旭光很早就給濰柴定了一個目標:專注主業,把發動機賣得比房地產更賺錢。
“我們搞多元化,無論是動力總成,還是整車整機業務,都是為了做強主業,為了發揮好集團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優勢。”譚旭光說,面對強大競爭者,濰柴把核心技術抓在自己的手中,牢牢掌握動力總成核心技術;面對巨大誘惑,濰柴專注主業不動搖,在最困難時,始終吊車配件保持著專攻主業的定力,讓主業成為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
濰柴集團產品
1998年,37歲的譚旭光接手了危機重重的濰柴。甫一上任,他就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開展制度改革,并創造性提出“三三制”產權改革。他將占企業資產三分之一的高速機業務剝離出來,成立濰柴動力(12.350, 0.00, 0.00%)股份有限公司,運作在香港上市;占三分之一的中速機業務留在原有集團,形成國內最具競爭力的船舶動力和發電設備生產基地;其余三分之一非主營業務全部推向社會。
自這場改革后的20年,濰柴圍繞主業毫不動搖,歷經市場化改革、產業鏈整合、國際化提速三個階段轉型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譚旭光表示,作為為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提供主導動力設備的基礎產業,內燃機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缺乏關鍵核心技術,不得不大量使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低性能內燃機產品。長期以來,濰柴堅持創新驅動,隨車吊不斷引領行業向高端邁進。
濰柴集團車間
2005年3月,中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歐Ⅲ排放的高速大功率發動機——“藍擎”動力在濰柴誕生,終結了外國“心”驅動中國車的歷史。2015年1月,濰柴推出WP13發動機,把中國重卡帶入“500+大馬力時代”。2016年4月,濰柴自主研發、制造的H平臺首款產品WP9H/WP10H上市發布,壽命高達180萬公里/3萬小時,樹立起高速重型發動機壽命的更高標準。
在譚旭光看來,制造業企業不能有僥幸心理,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技術升級,更不要偷雞摸狗、造假。“品質,是國家發展高端制造業必須抓住的一個核心。”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主體是企業,而企業向高質量轉型的關鍵是產品。
濰柴集團生產車間
濰柴堅持“自主創新、開放創新、一線創新”的“三位一體”創新體系。近10年來,濰柴僅發動機板塊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50億元;授權專利從2008年前的370項增加至3000項,研發人員從2008年的250人增長到數千人,并擁有行業唯一的內燃機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申請,失敗了不追責,成功了額外獎勵。”濰柴動力發動機研究院工程師李丕茂告訴記者,從2016年起,公司拿出專項資金設立專家創新孵化項目吊車視頻。他牽頭申報的開發項目,獲得了每年90萬元的資金支持。
目前,“一線創新”成為了濰柴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濰柴已搭建技師、勞模創新工作室39個,近3年累計完成重大創新項目368個,申請專利156項,創造效益3.2億元。
隨著行業縱向整合的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局限于單量,而是整個產業鏈條的競爭。譚旭光敏銳地察覺到,濰柴必須以動力為主軸進行相關多元化的拓展,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05年,濰柴在產業界伸出了并購橄欖枝,讓產業鏈、資本鏈、科技鏈環環相扣,激發新的生產力。濰柴通過橫向鏈合,獲得了與世界先進技術同步的發動機核心技術,培育出一支自主研發的技術團隊;通過縱向鏈合,將技術優勢傳遞給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帶動了產業的整體提升。
“濰柴的并購,都是為了補齊核心技術短板,圍繞戰略結構性調整進行的。掌握核心技術、提升中國制造能力,是濰柴海外并購考慮的最重要因素。濰柴的資本運作,都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絕不是為了買賣企業掙錢。”譚旭光說,在“打造開放合作創新模式,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思路的指導下,濰柴聚焦產業鏈協同創新,與110家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研發共同體”“應用共同體”,構建了以動力總成為核心的產業眾創生態圈。
居安思危的濰柴人還發現,如今傳統動力總成的市場份額將逐步下降,新能源動力時代正在到來。“這是濰柴的挑戰,更是機遇。”譚旭光認為,“濰柴必須抓住這次產業革命的機會,實現從傳統動力領先者向新能源動力引領者的轉型。”
目前,濰柴已經掌握了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HPDI天然氣發動機三大未來新能源產業的核心技術。未來5至10年,濰柴將投資建設新能源動力產業鏈。
多年海外發展經驗,讓濰柴逐步形成了“貿易出口+本土化生產+技術輸出”的海外運營策略。面對“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歷史機遇,濰柴大膽“出海”,堅持主業為本,開拓全球市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構建起全球化運營版圖。
濰柴先后完成對法國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國凱傲和林德液壓等的并購整合,在印度、泰國、白俄羅斯實施當地制造,以技術輸出的方式助力埃塞俄比亞、緬甸工業水平提升,加速東南亞、中東、北非、俄羅斯、南亞等市場的產品和品牌布局。
2018年,濰柴營業收入突破2360億元,其中收入的40%來自海外,全球化布局正式完成。濰柴有序推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建設項目,成為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
“中國企業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既非單純收個工廠、買個技術這么簡單,更非惡意并購、以一種企業文化去消滅另一種企業文化,而是通過產業協同、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繁榮。”譚旭光說,若要實現產業協同,首先就要實現人的融合、文化的融合。
如今,濰柴提出了“2020-2030戰略”,通過兩個階段實現“從超越到引領”。吊車圖片到2020年,濰柴傳統業務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濰柴新能源業務要引領全球行業發展。創新驅動的濰柴,正向著成為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世界500強公司的目標奮勇前進。(完)
責任編輯:Keyi